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白 氏文化3  转白连春

(2021-07-02 09:08:19)
标签:

转载

分类: 白氏文化

四、郡望

“郡望”和“堂號”是表明姓氏地域分佈的重要標誌,也是區分同一姓氏識別親疏的主要依據。現將白氏的郡望和堂號分別介紹如下:

何謂“郡望”:“郡”指行政區劃,“望”指名門望族。“郡望”一詞,即表示某一地域範圍內的名門大族。白氏郡望主要有五個:

㈠、河南郡:漢改三川郡為河南郡,轄今河南北部黃河西岸地區,治所洛陽,古時所說的“河南”即指洛陽。楚之先世顓瑞,號高陽,生稱(音chun),居亳(bo) ,故城在今河南洛陽市城東。白氏得姓始祖白公勝封地白邑(今河南息縣),因此,河南為白氏根之所在。

鹹陽郡:前秦置郡,轄今陝西長陵一帶。據有關史料及《白氏宗譜》記載,白公勝楚國政變失敗後,其子白乙、白丙、白巳、白降奔秦為將,世居咸陽,白氏在咸陽成為望族。

太原郡:秦置郡,治所晉陽,轄今山西五臺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隋唐時期,太原是僅次於長安、洛陽的第三大城市。秦始皇封白起之子白仲於太原,元魏初,白起二十三世孫白邕官為太原太守,白氏在太原成為望族。

南陽郡:秦置郡,治所宛城,轄今河南南部及湖北北部一帶。秦將白起封地南陽,故南陽成為白氏的郡望。據《白居易家譜》記載,宋、元時期,白居易後人有遷南陽者,與當地白氏和睦共處,使南陽白氏更加昌盛。

馮翊郡:東漢末年置郡,治所臨晉,轄今陝西渭南渭河以北、黃龍以南、蒲城以東地區。北齊五兵尚書白建賜田韓城,故白氏在馮翊成為望族。至白溫(白居易曾祖)又由韓城徙居下邽,下邽屬馮翊管轄,白氏以馮翊為郡望,當含下邽於其中。

五、堂號

“堂號”是同一族群的共同徽號,通常用於宗祠、家廟的匾額上,是表明一個家族源流世系、區分支派的標記。有以地域命名的堂號,有以本族名人命名的等。白氏常見的堂號有六個:

河南堂:此為地域堂號,河南自古被稱為中原,中原白氏或者由中原地區遷出的白氏多以“河南堂”為號。古代的河南郡、河南府均在洛陽,因此,這裏說的“河南”實指當今洛陽。

南陽堂:南陽隸屬河南。自白起受封南陽、白居易後人徙居南陽,南陽在白氏後裔心目中享有盛譽,故以“南陽堂”為號。

治生堂:大商人白圭後裔所用的堂號。白圭為東周洛陽人,曾任魏國宰相,後辭官從商,創“人棄我取,人取我與”之法,天下商人皆效之,並稱其為治生祖。“治生堂”即由此而來。

武安堂:秦將白起後裔所用的堂號。白起為秦國大將軍,戰功顯赫,為秦統一六國立下大功,受封“武安君”,白氏“武安堂”由此而來。

香山堂:唐大詩人白居易後裔所用的堂號。白居易一生著詩七十五卷,計三千八百四十篇,位居唐代詩人之首位,故有“詩仙”之譽。白居易曾捐資修繕龍門香山寺,晚號香山居士,世稱白香山,“香山堂”由此而來。

太尉堂:唐宰相白敏中後裔之堂號。白敏中為大唐宰相,晚年居陝西鳳翔府,薨後贈太尉,“太尉堂”由此而來。今鳳翔縣南指揮鎮太尉村的白氏即其後裔,並以“太尉堂”為堂號。

從白氏的郡望和堂號可知:白氏發源地在楚,楚之發源地在河南,白氏得姓始祖白公勝封地白邑(今河南息縣)。白氏家族興盛於洛陽、鹹陽、太原、南陽、渭南(馮翊)等地,之後又遍佈中國乃至世界各地。

六、先賢

七賢

楚王·白公勝(西元前533 479年),楚平王太子建之子。太子建為鄭所殺,公與伍子胥從鄭逃奔吳。楚惠王二年(西元前487年),被詔返楚,命為巢大夫,封地白城,以城為氏,乃白氏受姓之始。白公好兵下士,圖謭蟪稹3惠王六年請兵伐鄭,惠王許而未發兵。楚惠王八年(西元前481年)晉伐鄭,鄭告急求救于楚,楚令尹子西受鄭賂與其結盟。白公怒,楚惠王十年(西元前479年)遣勇士石乞等襲殺子西於朝,劫持惠王,白公立為楚王。

商聖·白 圭(西元前463 385年),洛陽人,中國古代善於經商的代表人物,視之如同伊尹、呂尚用郑瑢O武、吳起用兵以及商鞅執法之道。樂觀時變,善用計郑皇r機,當機立斷。他經營的決策是“人棄我取,人取我與”。在糧食收穫季節,買進谷米,出售絲漆等用品,在蠶繭出產季節,又收購蠶絲和絲製品,出售糧食。又在豐收年收購糧食,歉年出售,從季節的不同和年歲的豐歉所造成的價格浮動中,通過商業經營,取得利潤。也就是自覺哂檬袌鲆幝桑皇r機地買進賣出。天下人皆稱其為治商祖,後世有“商聖”之稱。

戰神·白 起(西元前331 257年),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眉縣人。善用兵,事秦昭王。秦昭王十三年(西元前294年)為左庶長,攻擊韓國新城。翌年,為左更,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拔王城,遷為國尉,明年為大良造,攻取魏六十一城。此後率軍攻趙,拔光狼城,攻楚拔鄢、鄧五城,又拔郢。秦昭王四十七年起為上將軍,至長平與趙軍對壘,出奇兵絕趙軍後路及糧道,全殲趙軍四十五萬。為秦吞併六國,統一中國立下大功,封武安君,世稱“常勝將軍”。

五兵尚書·白 建(西元503 575年),字彥舉,太原陽邑(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初入大丞相府騎兵曹,典執文帳,明解書計,為同局所推。天保末,兼中書舍人,肅宗輔政,除大丞相騎兵參軍。河清末,以護戎馬有大功。曆位尚書、特進、侍中、中書令、五兵尚書,封高昌郡公。贈司空。建時以溫柔自處,勤于政,施於民,深得帝王、臣民所贊。

詩仙·白居易(西元772 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未冠以文謁顧況,況禮之。貞元十四年(西元798年)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西元806年)對策乙等,調周至尉,為集賢校理。三年遷在拾遺。王承宗拒命,上以吐突承璀為招討使,切諫。又請罷河北用兵,遷太子左贊善大夫。盜殺武元衡,首上疏,請急撲伲韵戎G官言事,貶江州司馬。長慶二年(西元822年)遷中書舍人,河溯亂,累上疏,論其事,帝不能用,出為杭州刺史。封晉陽縣男。進馮翊縣開國侯。會昌初,以刑部尚書致仕,贈尚書右僕射,諡曰:“文”。工詩,頗以規諷得失,士人爭傳,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卷,計3800篇,數居唐代詩人之首,故後世有“詩王”之稱。

唐宰相·白敏中(西元792 861年),字用晦,長慶初,登進士第,累遷戶部員外郎、翰林院學士、知制誥。會昌六年(西元846年)以兵部侍郎,翰林學士承旨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太原邵開國伯,大中五年(西元851年)遷邠甯節度使,曆劍南、西川節度副大使,封太原郡開國公,懿宗立,召拜司徒,門下侍郎、平章事,複輔政,累遷中書令。乙太傅 致仕,贈太尉。

新羅大相·白宇經(西元749 821年),字擎天,號松溪。仕唐僉議事,吏部尚書。唐德宗(李適)建中元年(西元780年)避奸臣之讒循於新羅(今韓國)。(西元783年)仕僕射司空兼大司徒。於玉山下玉泉洞建迎月堂、萬歲庵。致仕後建校於穀裏,傳授東方文化、終年七十三歲,為韓國白氏始祖。葬龍秋之南,後裔遂居韓國。

㈡ 名賢

西漢黃岡人,與衡山王劉長之子劉爽相善,武帝元朔六年(西元前123年),衡山王上書武帝,欲廢太子爽,立次子孝。爽即遣他至長安上書告孝址词拢醇吧蠒粨浍@。衡山王址词掳l後,衡山王自殺。二子皆誅。

西漢起義民眾領袖,南陽人,武帝天漢年間,率眾起義,其活動範圍亦在南陽郡。起義歷數年,後被官軍鎮壓。

武帝時為趙中大夫,太始二年(西元前95年)秦請穿渠引涇水,武帝從其議,渠首起穀口,尾入櫟陽,注渭中袤二百里,灌田四千五百餘頃,名曰白公渠,民得其饒,比之為鄭國渠。歌曰:鄭國在前,白渠後起。舉車為雲,決渠雨。涇水一石,其泥數鬥。且溉且糞,長我禾黍。衣食京師,億萬之口。

白瑜娑 一作白榆妄,隋未西北地方農民起義軍首領。靈武(今寧夏靈武西南)人。奴隸出身,大業九年(西元613年)奪取官府牧場馬匹起義,轉戰隴右,眾至數萬人。後據平涼(今甘肅平涼)聲勢浩大,義甯元年(西元617年)攻扶鳳(今陝西鳳翔)數月不下,因糧盡,遂為唐將陰终T殺,所部歸李世民。

白明達 作曲家,隋煬帝(西元605 618年),時曾為樂正,作有《萬歲樂》、《藏鉤樂》、《七夕相逢樂》、《投壺樂》、《舞席同心結》、《神仙留客》、《鬥百草》、《泛龍舟》、《還舊宮》《十二時》、《春鶯囀》樂曲《隋書、音樂志》其他作品“掩抑摧藏,哀音斷絕”。

白志善 唐官居朝散大夫,尚衣奉禦。

溫(西元671 731年),下邽(今渭南)人。任檢校尚書、都官郎中、朝清大夫,贈給事中。

鏻(西元699 760年),下邽人。任揚州錄事參軍,贈左僕射。

白再榮(? 西元951年),五代時禁軍將領。後唐、後晉之際,任護聖指揮史,後晉出帝三年(西元946年)契丹南侵入汴,次年撤軍北歸。至真定(今河北正定)契丹主先行引去,留大將麻答帥眾押後晉群臣留駐。後晉禁軍頭目李榮等率眾突起暴動,誅殺契丹士卒,強再榮為首。北周初,為部所殺。

邕(西元375 454年),太原人,秦始皇封武安君白起之子仲於太原,至邕為太原太守,白氏在太原即成望族。

白士通 太原陽邑(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唐利州督都。

鍠(西元706 773年),下邽人。幼好學,善屬文,尤工五言詩,集十卷。十七歲明經及第,解褐,授鹿邑縣尉、洛陽縣主簿、酸棗縣令。理酸棗,有善政。奏授殿中侍御史內供奉,賜緋魚袋。充滑台節度參帧_x授河南府鞏縣令,在任三考。自鹿邑至鞏縣,皆以清直靜理聞名。

白季康(西元732 813年),唐任華州下邽尉、懷州河內丞、徐州彭城令、江州潯陽令、宿州虹縣令、宣州溧水令、贈司徒。

白季庚(西元729 794年),字子申,下邽人。天寶末明經出身,曆蕭山縣尉、左武衛兵曹參軍、宋州司戶參軍、彭城縣令。時李正已據河南十餘州,叛正已宗人洧為徐州刺史,季康說洧以城歸國,因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別駕、賜緋魚袋兼徐泗觀察判官,曆衢州襄州別駕。

白季般(西元731 792年),字甲寅,下邽人。唐任徐州沛縣令。

白季軫(西元732 781年),字子相,下邽人。唐許昌縣令。

白季寧(西元734 788年),字永安,下邽人。唐河南府參軍。

白季平(西元743 801年),字同心,下邽人。唐鄉貢進士。

白行簡(西元776 826年),字知退,貞元末登進士第,授秘書省校書郎中。元和十五年(西元820年)從居易自中州入朝授左拾遺累遷司門員外郎,主客郎中。長慶未,振武營田使賀拔志歲終結課最,詔按覆之,發其奸。有《白行簡集》二十卷。

白文珂(西元876 954年),字德溫,太原人。初事李克用為遼州副使,累曆軍職,後漢高祖鎮並門,表為副留守,檢校太保。漢國初建,拜節度使加平章事,後援西京留守,河南尹。後周太祖踐阼,初兼中書令,尋以太子太師致仕。世宗即位,封晉國公。

白奉進(? 西元937年),字德升。山西高陽人。少善騎射,自投于後唐武皇麾下。因功官至檢校右僕射、唐州刺史,治郡逾年,甚有政績。後晉高祖時,超加檢校司徒,充護聖左廂都指揮使,遙領歙州刺史。嫁女于皇子雲信,尤為高祖所倚愛。天福二年(西元937年)六月以昭信軍節度,充侍衛馬軍都指揮使,平範延光之亂。捕滑州節度使,符彥饒麾下,奉進面謝,為彥饒帳下甲士所殺,詔贈太傅。

白延遇(? 西元957年),字希望,太原人。從晉祖伐蜀,以彪悍見稱。晉有天下,曆典禁軍,累遷至檢校司空。安重榮叛,自清為先鋒討之,人服其勇。後周時,南征皆為先鋒。顯德四年(西元957年)病卒於濠州城下,贈太尉。

白時中(? 西元1127年),北宋大臣,字蒙享,安徽壽縣人。登進士第,累官為吏部侍郎,坐事降秩,知鄆州,未幾,複召用。政和六年(西元1116年)拜尚書右丞,中書門侍郎。進《政和瑞應紀》及《贊》。時燕山告急,他恬不為慮。欽宗即位,李綱舉他守衛京師,他拒不任職。於是李綱為右丞,充守禦史。尋罷為觀文殿學士、大中一宮使,後為禦史所劾落職。

白玉蟾 宋朝人,即葛長庚。葛長庚,字如晦,號海瓊子,閩清(今屬福建)人。初至雷州,繼為白氏子,取名玉蟾。他博洽群書,擅篆隸草,工畫梅竹。後隱居武夷山學道,事陳翠虛九年,始得其道,時人六他入水不濡、逢兵不害。嘉定年間詔征赴缺,對答稱旨,命館太一宮。因一心於道,所以一日不知所往。往來于名山神異莫測,皇帝詔封他為紫清真人。著有《海瓊集》、《道德玉章》、《羅浮山志》、《早春》等。

金末官吏,字文舉,山西河曲人,貞佑進士,初為應奉翰林文字。正大元年(西元1224年),累遷為樞密院經歷官,六年,權樞密院判官。論形勢,則以蒙古為大患,李全為借大兵勢要脅宋之“猾寇”。七年,授樞密院判官。時蒙古軍自陝西東來。全國勢垂危,他屢有建言,極少採納。天興元年(西元1232年),為右司郎中。哀宗將遷歸德,他力主將金軍主力移至汝州(今河南臨汝)與速不台軍決戰不納。二年,受命到鄧州召兵入援,與鄧州節度使移刺瑗降宋,宋署為制幹,改均州提督,後隨宋將范用吉降蒙古。

樸(西元1226 1306年),元朝戲曲家,字太素,一字仁甫,號蘭穀。山西河曲人,父白華為金樞密院判官,金末戰亂時失母,由金作家元好問教育成長。入元不仕,參加玉京書會,從事雜劇創作。作品存目十六種,今存《牆頭馬上》為其代表作,他歌頌自由戀愛,反對封建禮教。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有文集《大簌集》及《梧桐雨》等雜劇。

珽(西元1248 1328年),元朝文學家。字廷玉,號湛淵,杭州人。以薦授太平路學正。大德四年(西元1300年)轉常州路教授,升江漸儒學副提舉,遷淮東鹽倉大使,以蘭溪州判官致仕,歸老棲霞山。其詩為時人所重,亦工書法,具魏晉之風。有《湛淵靜語》、《湛淵遺稿》。

白不信 元末北方紅巾軍西路軍將領。龍鳳三年(西元1357年)秋,宋政權分兵出擊,增派他和大刀敖李喜喜入陝,支援李武、崔德率領的西路軍。他們入陝後連克興元(今陝西漢中)進據鞏昌(今甘肅隴西)進攻鳳翔,為元將察罕巾貼木爾戰敗。四年入四川,全部改為“青巾軍”。

昂(西元1435 1503年),明朝大臣,字廷儀,武進(今江蘇武進)人。天順進士,曾任禮部科給事中,能直言,巡江治河,頗有政績,弘治六年(西元1493年)出任刑部尚書,任內理事老練穩重,受到時有讚譽,十三年致仕,弘治末病逝。

白思明(西元1442 1500年),明朝官吏,字睿之,山西平定人。成化進士,授嘉定知縣,持政寬平,問民疾苦,時渤海多水患,乃發民築堤百五十裏,百姓安堵,官終南京太僕寺少卿。

明朝水利家,山東汶上人。永樂九年(西元1411年)工部尚書宋禮奉命率民工三十萬人疏浚從東平(今山東東平)至臨清(今山東臨清)間會通河,以利漕摺Kㄗh築垌城及戴封壩(今山東東平境)阻汶水入洸,而匯各水,成南旺“水櫃”,水流南北濟摺S种煤娱l三十八座,因此,船從閘進,水位可逐級提高或降低,並保證“水櫃”長年蓄水,使大吆幽媳睍惩ā

白宗玉(西元1418 1474年),河北南宮人,明正統七年(西元1442年)進士,授禦史。景泰中擢陝西按察副使,擢浙江右布政使。天順二年(西元1458年)貴州東苗幹把豬起事,攻劫都勻諸處。詔進右副都禦史,贊方英軍往討,大勝。招為兵部右侍郎。七年(西元1463年)進工部尚書,成化初,討荊,襄流民首領劉迎之叛。成化三年(西元1467年)改兵部尚書,兼督十二團營。十年(西元1474年)卒官。年五十六,諡敬敏。

鉞(西元1454 1510年),明朝大臣,字秉德,河北省南宮人。宗玉子。成化進士,任翰林院編修。正德三年(西元1508年)累官至禮部尚書。熟習典故,善文詞。五年,加太子少保銜。旋病死,諡文裕。

白思謙 昌樂人。明洪武鄉試,授工部之事,有隆譽擢廣西右參政。益以清白持身,擢山西右布政使。奉敕帳災,活人數萬。

  昌樂人。思謙孫,字潤禧,正統進士。授戶部給事中,忠鯁自持。疏祿死難諸臣之後。又疏罷樂昌河泊所及減桑絲紅船稅額,諫垣重之。

白勉   昌樂人。明朝永樂十三年乙未科進士,官至刑部侍郎,晉尚書卒。

白轍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人,明朝正德甲戍年(九年,西元一五一四年)進士,二甲十九名,嘉靖初官刑部郎中。

白文選(? 西元1675年),陝西吳堡人,初從張獻忠,獻忠亡。從孫可望入貴州,再入雲南,明桂王封為鞏國公,令還貴陽慰諭可望;可望奪其兵置軍中,使將前鋒,遂降李定國,封鞏昌王。順治十六年(西元1659年)清師下雲南,戰屢敗,據錫泊,憑江拒守,清軍攻破降,詔封承恩公,隸漢軍正白旗。康熙七年(西元1668年)加大子太師。十四年卒。

白雲上 清,河內人,(今河南溫縣),字秋齋,乾隆武進士,由侍衛任江南都司,遷漕標中軍副將,在官緝捕,救災,愛戢士,善政甚多,工詩,善草書,為清代書法家。

白奐彩(西元1607 1684年),清代藏書家,字含貞,號泊如,華州人。初隨關中名士馮從吾受業,精研《詩》、《禮》、《春秋》等儒家經典,又與關中名士党湛,王化泰等人結社切磋,不入城市,不竭官府,專以研討經義為事。藏書之富,冠於關西,又精于校仇之學。

白氏主要源流地:陝西鹹陽、山西太原、河南洛陽、江西吉安,由此遷徙全國各地。眉縣。白公勝遇難後,起子乙、丙、已、降奔秦地鹹陽定居(張隱居楚地)。白起誕生於鹹陽。太原。白仲受封南陽候,食邑太原,遂遷家到太原郡置,宛縣遷晉陽(昔時堯帝建都之所)。白仲至居易,嫡傳34代,皆居於此。居易公三世孫仁哲封廬陵開國候,遂遷江西吉安廬陵縣中谷鄉杜山裏,鸕鷀盈。九世孫仲賢公遷湖南郴縣。十七世帐骞w泉州,十九世祥可公徙江西省太和沁州,二十世元實公遷武昌江夏,二十六世空山(宮山)建善公先後遷湖廣省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二十七世日煜公遷廣東省南雄縣。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