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陈姓源流考述之《颍川世系》

(2020-07-02 06:47:38)
标签:

转载

分类: 陈氏札记

【转载陈月海、陈刚主编《义门陈文史续考》】

第一章 陈姓源流考述  /p.22

颍川世系

类别:文史 续考
齐王田建儿女有几多,史书无确载。据说长子田桓,骂秦而死,其后以田为姓;次子田升,不忘王室之后,逃难中以王为姓;三子田轸,恢复陈姓,迁徙颍川,投族祖系(详见本书第八章)。但本文仍按《唐表》及部分旧谱来,仅指出并分析其中存在问题而已。
从公元前221年秦并齐国及陈轸迁居颍川,到公元316年西晋亡,北方仕族纷纷南迁,陈匡侍父隐居新丰湖不仕止,历时约537年,称之“颍川世系”,简介如下:
 
1陈轸→2婴→3馀→4轨→5审→6安→7恒→8愿→9齐→10源→11寔→12谌→13忠→14佐→15准→16→眕→17匡(注:此为「唐表」中的世次)
 
一世:陈轸,按《唐表》田齐亡国,齐王建有三子:升、桓、轸。桓称王氏。轸楚相,因徙颍川称陈氏。生婴,秦东阳令史。后世奉为颍川陈氏一世祖。
 
按语:旧谱说田齐亡国后,升乃田氏。桓改姓王。轸复姓陈。据《中华姓氏通书·王姓》则载:“升后来生子名安…王莽便是他的后人,号元城王氏……齐王建田桓的后人也改姓王……从此齐王建一脉不复有田姓。”此说的后一句“齐王建一脉不复有田姓”未免武断,难以考证。
 
二世:陈婴(?~前183),《唐表》曰为颍川侯陈轸之子,馀父。故东阳县(今安徽天长县西北)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秦末农民起义时,东阳少年小伙们推首举事,以自定东阳为将。后从属项梁为楚柱国。四年,项羽死,率豫章、浙江,都浙以属汉。故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十二月封堂邑侯(堂邑县属临淮郡),赐邑六百户。卒后谥安侯。子禄孙午。陈午之女即孝武陈皇后,小名阿娇。可《唐表》却说“婴生成安君馀”,此与史不符。
三世:陈馀(?~204)成安君,《唐表》曰婴之子。秦末大梁(今开封市西北)人,好儒术,与张耳为刎颈之交。秦灭魏,购求耳、馀首级,两人惧怕而匿名他乡。陈胜起义后,他与张耳起兵拥武臣占据赵地。武臣被杀后,他又与张耳立赵歇为王。后与张耳绝交。项羽封张耳为常山王,改封赵歇为代王,陈馀击走张耳,仍奉赵歇为赵王,并自为代王。后在韩信破赵战争中兵败被杀。《唐表》说馀生子轨。
 
按语:《唐表》谓陈婴、陈馀为父子,这与史不符。秦末陈婴为东阳县令史,时有东阳少年杀县令推陈婴为首,领导县民约二万人参加项梁起义队伍,后归西汉,高祖刘邦六年庚子(前201)封陈婴为邑安侯。卒后谥安侯。而《史记》谓成安君陈馀与张耳,皆自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起兵反秦。馀居大梁,婴居东阳,他们虽是同时期人,但相处两地起兵,何以父子?《四库全书(子部)「万姓统谱」卷十八·陈婴》引陈婴母亲话:“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见汝先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详,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由此可证陈婴既不是陈轸之子,也不是陈馀之父,祖父更不是齐王建。陈婴有子,但不是陈馀。《前汉书•卷十六》(第八页)言:“婴子禄,孙午,曾孙季须,六世孙士尊诏复家。”至于陈婴究竟是哪个支系后人,无从考证。《唐表》谓“婴”为轸子,是由“应”音误而来。
 
四世  陈轨  馀之子。余不详。
五世  陈审  轨之子。余不详。
六世  陈安  审之子。余不详。
七世  陈恒  安之子。余不详。
八世  陈愿  恒之子。余不详。
九世  陈齐  愿之子。余不详。
十世  陈源  齐之子。余不详。
 
按:以上数代无显事记载,仅有名而已,正值家族衰弱期,符合《后汉书•陈寔传》载寔“出于单微、家贫”之语。《新唐书•卷七一下)》云陈寔是陈轸的十一世孙,而多谱误将陈寔为陈翔子,由此而引出颍川、户牖合二为一的谱系。今当从史更正之。
以上均为颍川嫡系世系,按唐表直录,详见《新唐书•卷七一下》(第41页)。
 
十一世:陈寔(104187),字仲弓(一作仲躬),源之子,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陈轸十世孙。自幼家贫,后成为颍川陈氏德高望重人物。初为县吏,做事任劳任怨,有志好学,受到县令赏识,让他去太学读书。后来陈寔先后任郡督邮、功曹,深明大义,屈身伸道,“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其高迈的德行为远近所叹服。东汉桓帝元嘉元年(151年)被司空黄琼选任为闻喜长,后又改任太丘(在今河南永城)长。在地方任上,陈寔以德施治,爱护百姓,邻县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要迁居到他属下的地方。后来沛国相违法赋敛,加重百姓负担,陈寔无法阻止,便辞官归里。
党锢之祸起,被连,余人皆逃亡,他说:“吾不就狱,众无所恃。”自请囚禁。党禁解,大将军何进,司徒袁傀招辟,皆辞不就(见《后汉书•党锢列传》)。寔在乡里平心率物,为人宽厚,道德高尚。其有争讼,辄(zhe)求判正,譬喻曲折,退无怨者,皆叹曰:“宁为刑罚所加,不为陈君所短”。曾有盗者伏梁上,窥见之,呼其子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者投地叩谢。寔与同郡钟皓、荀淑、韩韶时人谓之“颍川四长”。汉桓帝年间,寔与荀淑常聚会,两家子孙侍奉左右。已而,太史奏德星见,五百里内当有贤人聚。后,汉灵帝(167-188)于许州西湖敕造“聚星亭”,以纪其事。颍川陈氏“德星堂”、“聚星堂”,便由此演化来的。灵帝中平四年丁卯(187)八月,年八十四,卒于家,赴吊者甚众,刊石立碑,谥“文范先生”。葬河南临颍县太丘坪(今长葛),蔡邕撰写碑文。太建元年(569)陈宣帝追封“颍川郡公”,后世尊为“颍川始祖”。
娶钟氏,又李氏、甘氏,生子六:纪、夔、洽、谌、信、光。惟纪、谌最贤,与其父号为“三君”,图像百城。
 
按语:颍川陈氏成为中华望族,天下陈氏共宗颍川陈寔为祖,不仅在陈姓氏族史上,即使在中华各姓的历史上,也是一奇观。他之所以被尊为颍川陈氏之祖,并为后来天下大多数陈氏子孙共同尊崇,其主要原因是他品德高尚,“兼资九德(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总修百行。”谥号“文范先生”即“文为德表,范为士则”,堪为后世之表。这在中国古人“立功、立言、立德”之三不朽中,“立德”是最高境界。所以太建元年(569),陈宣帝追封他为“颍川郡公”,奉为始祖。
遍观陈氏旧谱,不同支系则有一个共病:即把陈姓各派系中在历史上稍有名气的人物串联一起,宗为己祖,最后又归结到颍川陈寔支下。所以,现在颍川陈氏人遍布海内外,实属罕见现象。
本文依据史,仅分开叙述。但是,颍川世系从颍川侯陈轸到太丘长陈寔这一段中存在严重问题,由于秦焚楚炬,陈寔以前的世系不可得而考之。详见第八章《颍川陈氏世系辩证》文。
 
十二世:陈谌,字季方,寔之四子,生于东汉顺帝阳嘉元年壬申(132)。与父及兄(元方)并著高名,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召,常同时旌命,羔雁成群,当世者靡不荣之。寔论纪、谌兄弟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典故“难兄难弟”即出于此。谌才识博大,司空掾连征不就。立言垂训,居丧逾制,哀毁垂陨。刺史表于朝,都邑皆激动。有客问谌曰:“君家太丘有何功德而荷重名?”答曰:“家君如桂树生于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渊,上为甘露所沾,下为甘泉所润,当斯时之桂树,焉知泰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娶班氏、又赵氏,生子忠。早殁,谥献文先生。
十三世:陈忠,字孝先,谌之子。州辟不就(一说为青州刺史)。娶葛氏、袁氏,生子三:佐、和、坦(和,为福建莆田、仙游谱所记载,史籍无载)。
十四世:陈佐,忠之长子。官后汉青州(治所在今山东临淄北)刺史。生子三:准、戴(《唐表》无戴)、征。
 
周必大在《直秘阁陈公从古墓志铭》中有这样的记述,“文范生谌,谌生忠,忠生佐,佐生伯眕,晋建兴中渡江居曲阿新丰湖,即今镇江府金坛县也,故君为金坛人。曾祖廓,熙宁九年进士。祖咸,元符三年进士。……父维以恩入官,主信之弋阳薄,后赠朝请大夫。”仅在佐下漏载准这一代。
 
十五世:陈准(?~301)字道基,佐之长子。三国时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娶丁氏,又唐氏,生子伯眕。三国归晋后,准仕晋。西晋惠帝元康五年乙卯(295)拜中书令,后加光禄大夫。氐人齐万年反,关中震荡,准指斥赵王司马伦、梁王司马肜雍容骄贵,不胜军事,荐举周处、孟观讨平之。永康元年庚申(300年),赵王伦废杀皇后贾南风及其亲党,事后陈凖以剪除贾党有功封海陵公。淮南王司马允讨赵王伦,准暗中襄助,事败,淮南王允被害。准迁任太尉,录尚书事,改封广陵元公。时准托疾辞位,不涉伪朝。次年辛酉(301年)殁。为人慷慨,有大节,名重华夷,奸党惮之。时咸谓有父风。
 
按语:按《魏书》纪生群,群生泰,泰子恂,恂薨(hong),无嗣。而准则泰之从侄,旧谱以准为泰之子,当是祧于泰,续之香火。故多谱误将南朝陈一脉称之元方后。其典型的如明朝王守仁《江南陈氏大成宗谱序》。
 
十六世:眕,准之子。仕晋光禄大夫,建兴中欲渡江南下,后隐居曲阿新丰湖。生子匡。此为旧谱之说。     
 
按语:另有资料表明,永兴元年(304),陈眕任左卫将军,后胡族刘渊、石勒等势力兴起,天下大乱。怀帝永嘉五年(311)石勒先后攻陷新蔡、许昌,最后洛阳也被攻破,晋军在胡族的进攻面前不堪一击,陈眕也败退江东。东晋立国后,在元帝、明帝间陈眕还历任尚书、镇东将军、幽州刺史、都督幽平二州诸军事。陈眕袭封广陵公,死后谥凯。陈眕有弟弟陈匡、陈规。陈匡在惠帝元康时侍东宫,当太子司马的陪读,此说多合「晋书」之载。
 
十七世:陈匡,字良辅,伯眕之子。娶闵氏,生子二:赤松、世达。时晋室衰微,骨肉相残,五胡乘之,中原土崩。匡因时敛志,侍父伯眕隐居不出,以终其身。此为旧谱说。
 
语:
按《唐表》:准生伯眕,伯眕生匡,匡生世达,为长城令。则准下多出伯眕一代。旧谱世系从《陈书•本纪》:寔玄孙准,为晋太尉。准生匡,匡生达,为长城令。而魏书裴注:“准孙逵,字林道,有誉江左,为西中郎将,追赠卫将军”。这里的“准孙逵”是裴松之按陈氏谱而来,中间空伯眕一代。又据【晋书】列传第二十九云:“永兴初,左卫将军陈眕……眕二弟匡、规自邺赴王师,云‘邺中皆已离散。’由是不甚设备。”这与《陈书•本纪》及裴注相吻合,眕与匡、规是兄弟,「唐表」却误为父子。另据梁代刘峻(463522)注引《陈逵别传》曰:“逵字林道,颍川许昌人。祖淮(应为准),太尉。父畛(应为眕),光禄大夫。逵少有干,以清敏立名。袭封广陵公、黄门郎、西中郎将,领梁、淮南二郡太守。”由此可知,陈逵为陈眕(即伯眕)之子而非陈匡之子,与陈达为堂兄弟。因此陈眕生陈逵,陈匡生陈达,这与汉末魏晋时期颍川陈氏谱世系基本吻合:

http://www.jzyimenchen.com/img/chenshi.jpg

以上世系按《唐表》和部分旧谱中的记载,舛误多,歧异大。首先是“颍川侯”陈轸,他不是齐王建之子,而是距齐王建百年前的纵横家陈轸即田轸,与张仪同为纵横家之一。考其生年,比张仪小,比苏秦长。公元前312年,楚围雍氏,楚败屈丐。苏秦谓陈轸曰:“臣愿有谒于公,其为事甚完,使楚利公,成为福,不成亦为福。……”事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战国纵横家书》二二章。在《史记•田齐世家》中,苏秦作“苏代”,陈轸作“田轸”。马王堆帛书亦载苏秦自称名而尊称陈轸为“公”,可见苏秦是陈轸的晚辈。苏秦生卒年近来学者考为前337至前284年,因而推陈轸约生于公元前357年左右,介于齐威王和宣王之间,比威王小而比宣王大。威王,齐王建之高祖也。何以百年之前齐王建之子已相楚乎?这是一疑。
其次,陈轸子名陈应,不是《唐表》中所说的东阳令史“陈婴”。《战国策•卷二十二(魏一)张仪欲穷陈轸》云:“张仪欲穷陈轸,令魏召而相之,来将圄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由于“应”、“婴”同音,后来《唐表》误陈轸子为陈婴,因又考虑到陈婴是秦末时期人,所以把陈轸误接为齐王建子。这是二疑。
再就齐王建在位44年无兵革,国人安享太平,且楚国比齐国先亡,其子不可能去相楚封侯。这是三疑。
至于馀父婴及子轨则是后人所联系的,非血源传承。清朝沈炳震云:“《史记•陈馀传》不言馀父婴、祖轸。诸家之注亦无及之者。但云斩陈馀汦水上,不言有子轨。观于轸为建子,则馀之祖父及子皆不足信矣。自轨而下无论也。”
颍川世系,历来旧谱续接在陈平户牖世系下,两派合二为一,今当区分开。按时间常理推算,陈轸为陈完十二世孙,到公元前221年田齐亡,又下传34代。依据目前已知资料,拟一个颍川新世系表,以资后人继续考究。
 
1世陈完……12世陈轸→13世陈应→14世()→15世陈嚣→16世()→17世陈馀→18世()→19世()→20世()→21世陈轨→22世陈审→23世陈安→24世陈恒→25世陈愿→26世陈齐→27世陈源→28世陈寔→29世谌→30世忠→31世佐→32世准→33世匡、眕。
 
因考虑陈嚣是大梁人,约生于公元前280年左右,故联系为陈馀之祖父。陈轨以下按《唐表》世系。详见本书第八章《颍川陈氏世系辩证》等文。
陈完生于公元前705年,陈寔生于公元104年,从陈完到陈寔28代,代均间隔约30年,符合正常传代规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