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访亲记
今年的六月15日,海南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成立时曾聘请我担任顾问,并盛情邀请我出席会议。我当时因晨练轮滑时不慎腿部受伤,行走困难,错过了这次与海南宗亲相聚的机会,一直视为憾事。
所以,当我们三十多年前的哈工大全班同学相约12月7日在深圳聚会时,我便决定提前两天出发,首先赶到海口,拜访热情的海南宗亲和古老的梁沙村,瞻仰海南梁氏先祖的陵墓,弥补上次因伤缺席的遗憾。当我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海南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执行会长梁安武宗兄时,受到了他们的热烈欢迎。
12月5日早晨九点钟,当我搭乘头班动车抵达海口东站时,安武大哥等几位宗亲已早早的等候在车站门前,而且精心的为我安排好了海口活动日程。一阵热烈握手之后,我们立刻驱车出发,开始了难忘、愉快的一日拜访、瞻仰行程。
一、千年古村——梁沙村
http://s10/mw690/001QMUTsgy6OBlemzaxe9&690
今天日程安排的第一站是著名的千年古村——梁沙村。我们乘坐的小车从东站出发后,沿着东线高速公路,朝三亚方向行驶了大约半小时,又走了几分钟的乡村公路,便看到一块巨石立于路边,上面刻着“梁沙村”的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小车驶入村后,在村中心的文化中心广场旁停了下来。
http://s5/mw690/001QMUTsgy6OBlgawlef4&690
笔者(左二)与海南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执行会长梁安武(左四)
以及梁沙村领导班子成员在村口石碑前合影
http://s12/mw690/001QMUTsgy6OBlgPxebfb&690
村中心广场:占地约七、八千平米,广场边上的两棵大榕树根深叶茂、郁郁葱葱,
遮盖面积达300多平方米。据记载,此树系清代咸丰年间先人所植,至今已有150余年的历史。
梁沙村隶属于海口市龙华区新坡镇,全村有梁、陈、孙、黄四姓共有400余户,总人口2600多人,其中梁姓人口占97%以上。村前有六口水塘环绕村边,塘水清澈、碧波荡漾;塘面上成群的鹅鸭相互追逐、戏水觅食;塘边巨大的古榕树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池塘外的田地一抹翠绿、生意盎然 ;村内十三条巷道疏密适度、四通八达,村舍古朴幽雅、错落有致,整个村庄仿佛是一幅和谐美妙的诗情画卷。
梁沙村不仅山清水秀、风光美丽,而且文化历史悠久,人文底蕴厚实。据《海南梁氏族谱》记载,梁沙村建籍于宋初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是海南梁氏肇基之地,开基始祖是北宋初年的梁肱,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繁衍四十余代。
虽历经千年岁月沧桑,古村依旧遗存着许多令人赞叹不止的古迹、文物,冼夫人庙遗址、梁肱陵墓、“世家进士”牌坊遗迹、海南梁氏合族宗祠、千年古井、千年石路、梁必强墓、梁云龙故居、梁必强故居......。每一处古迹、每一件文物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都有一段荡气回肠、千古流传的动人故事。
http://s15/bmiddle/001QMUTsgy6OBoVqsXkce&690
远眺山清水秀的梁沙村
http://s8/mw690/001QMUTsgy6OBm9A2nZc7&690
霖雨泉:位于“世家进士”牌坊前面的莲塘旁,是村民历代饮食所用水井。从立于井旁的石碑上记载的文字上看出:该井建于明万历十七年春(1589),的历史。相传该井为明代进士梁云龙为造福乡梓而开凿,已有420余年,因此该井以梁云龙的号“霖雨”命名,至今井水充沛,村民仍在使用。
http://s4/mw690/001QMUTsgy6OBmi84Jt73&690
世家石路。贯穿村中南北方向的中心道路,全用青石块铺就而成。据记载,此路是清代康熙年间,由梁云龙裔孙、举人梁际运等人出资修建,至今已三百多年。
http://s1/bmiddle/001QMUTsgy6OBmnXH6o50&690
冼夫人庙遗址:位于村前南侧一处成为“芬丛荫”的风水宝地。冼太夫人是公元六世纪我国岭南地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相传冼夫人来海南时,就住在梁沙村这一带,曾被梁氏前祖老人认作“干女儿”。所以,冼夫人又被当地人称作梁三婆,梁沙婆,如今的海南冼夫人文化节又称作“梁三婆祖节”。
为了纪念这位巾帼英雄和梁氏家族的“干亲”,梁云龙在就任湖广巡抚后,将皇帝赏赐的黄金铸成了一尊冼夫人金身塑像,用所赐白银做资金,在梁沙村修建了一座规模宏伟的冼夫人庙,并亲笔撰写了一幅楹联:“冼夫人巾帼英雄助贤良;梁军门世守圣功答神恩”,虔诚感谢冼夫人英灵庇佑之恩。此后,每年农历二月初九至十二日,海南民众都在此庙举行祭祀活动。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梁沙村举人梁际运牵头筹资,又将冼夫人庙迁移至南渡江畔的新坡镇。
http://s6/bmiddle/001QMUTsgy6OBmu9Jat55&690
梁必强陵墓:位于梁沙村北面,最初是清同治九年(1870年),由其裔孙梁士明等人所建,2008年改建成半球体石墓。梁必强,字益斋,号源沙,梁沙村第一个摘下进士桂冠的精英。明嘉靖辛卯年(1531年)生于梁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聪敏懂事、勤奋好学。为了金榜题名,改变命运,光宗耀祖,他四处寻访名师,苦修儒学,持之以恒的在科举道路上艰难前行。隆庆元年(1567年),梁必强在乡试中成功闯关,敲开了进京会试的大门;又经过七年的奋斗,于万历二年(1574年),四十三岁时终于如愿以偿,高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泉州晋江知县。由于梁必强生长在农家,知农民之疾苦,春耕秋收,一定是躬身田野,体察民情。而且还以一县之主之身,还经常到馆教授儒学,为当地培养了大批人才。他还改革了商粟财务记账法,发明了原、入、合、支、存五项记帐新法,受到人们的喜爱,名声远播。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官至礼部观政。65岁时致仕,受晋江百生盛情之邀,回晋设馆授学,受当地百姓之景仰。著有《浪沧集》、《礼部教考案》等著作。
http://s1/mw690/001QMUTsgy6OBn04aZ230&690
笔者与海南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执行会长梁安武在墓前合影
http://s15/mw690/001QMUTsgy6OBn4g0NM2e&690
明代“世家进士”牌坊石匾:此牌坊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是当朝巡按御史蔡梦说奉旨专程来琼州,率琼州知府周希贤,琼山知县吴印俊到梁沙村,看望退休在家闲居的恩师梁必强,代表朝廷为表彰进士梁必强、梁云龙功德而建。额匾“进士世家”为蔡梦说亲笔所书。
http://s1/bmiddle/001QMUTsgy6OBnqw44Z45&690
可惜进士牌坊这个珍贵的历史文物在文革期间被毁,只留下几个圆形莲花石礅和断成两截的牌匾。但石碑上雕刻的字迹至今仍清晰可见,向人们讲述着那段逝去的辉煌历史。
http://s11/mw690/001QMUTsgy6OBnDRFSaea&690
海南梁氏合族大宗祠:位于村东边,为三进五间建筑,占地千余平米,规模恢宏,气势磅礴。是始祖先灵享祀之地。据族谱记载,宗祠始建于明末,原为肱公次子怀恩公支系祖祠,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定为合族宗祠。文革期间遭受严重损坏,1979年和1985年再次重修,将首进原土木楼房改建为钢混结构的两层建筑,并重建了祠前屏壁。每年春祭,海南各地和海外的梁氏子孙都齐集梁沙村梁氏大宗祠,拜祭迁琼始祖及其历代祖考妣神主,缅怀先祖,激励后人,发奋图强,报效国家和桑梓。
目前,海南梁氏合族大宗祠已被海口市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南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正在组织第四次大型维修,重建了中庭;还计划拆掉1982年建成的东西两厢钢混平顶房屋,改建成与整体建筑风格一致的古典式廊房,作为海南梁氏文物和文化陈列馆。另外,海南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还准备在大宗祠门前的广场上,建设太祖梁震公的巨型石雕塑像,供后人瞻仰。热烈欢迎全国梁氏宗亲,特别是震公后裔子孙来海口访亲祭祖。
http://s9/mw690/001QMUTsgy6OBnK6qE028&690
笔者与海南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执行会长梁安武在门前合影
http://s7/mw690/001QMUTsgy6OBnPYpBs26&690
大宗祠中庭
http://s7/mw690/001QMUTsgy6OBnUIclMf6&690
大宗祠主殿
http://s16/mw690/001QMUTsgy6OBnZjNvN0f&690
主殿墙上的关于梁云龙事迹的彩色壁画
http://s4/mw690/001QMUTsgy6OBo59Wmva3&690
主殿墙上的关于梁必强事迹的彩色壁画
http://s10/mw690/001QMUTsgy6OBo9SXq159&690
笔者与海南梁氏文化经济促进会执行会长梁安武、梁沙村老书记(现冼夫人纪念馆馆长)
梁定和(左一)、宗亲梁其超(右一)在大宗祠主殿前合影留念。
当我在安武会长大哥和前任老村支书定和宗兄的引导下,漫步在这个风光如画的千年古村中,仔细瞻仰这些书写着海南梁氏辉煌历史的古迹,虔诚祭拜供奉着海南梁氏先祖英灵的宗祠,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我们梁氏文化真是博大精深,无愧于中华文化百花园中一支璀璨的奇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