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九区》看中国科幻片的救赎之路(图)
《第九区》在国内的上映引起了较大的关注,也吸引了不少影迷去影院捧场。看过影片之后,确实会让人有种不虚此行的感觉。这部影片虽然是小成本制作,没有那么多特技的镜头,但是影片却饱含深意,反映的社会问题、人性问题真实且深刻。《第九区》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影片类别的划分,有人评论它为精品版的B级片,有人评论它为有史以来最好的科幻影片,但在影片所表达出的那种深刻内涵被人们普遍理解之前,这些都不再重要。从对国产影片深怀忧虑的影迷的身份来讲,我想我们更应该从《第九区》中学习借鉴一些东西,用以寻求中国科幻影片的发展救赎之路。如果说,《指环王》、《变形金刚》对我们而言还只是幻想的话,那么《第九区》这种小成本打造的更注重思想性的影片就应该成为我们所要追求的标杆。

国产的科幻影片确实少的可怜,这并不是我们的观众,我们的市场不需要这样的影片。事实上,在我国每年引进的国外电影中,有一半左右都是科幻片,这说明我们的观众并不抵制这类题材的电影,反而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这与我们国产科幻片的稀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从普遍存在于国产影片中的浮躁之气中窥出端倪。当前的国产影片纷纷追求商业化,追求大投资、大制作,追求“大片”效应,而我们民族的东西,特色的东西却被抛弃掉了。即使你的投资再大,制作再精良也很难与好莱坞这样拥有着深厚电影文化的地方相比,所以,这样的影片出来之后,除了在投资炒作方面吸引观众注意之外,影片本身很难有一个质的提高,我们也可以从一些具有国际影响的电影奖项往往与中国影片无缘的现象中看出国产影片的单薄。
对于国产的科幻影片来说,这种问题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历史长河的发展进程中,我们传统文化更倾向于现实实用,而缺少了那种浪漫主义情怀,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漫主义始于屈原,终于唐宋,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消失殆尽。这种思维上的束缚,导致了我们国产科幻片严重的缺乏想象力。而中国在近代科技发展中的落后地位也让国产影片难以突破科技的瓶颈。这些都是制约国产科幻片的原因,但是不是我们国产科幻片就没有出路可言那?我想中国人的智慧是可以解决任何难题的。其实《第九区》就在很多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借鉴,这里面既有创新的因素,也不能偏离影片理应承载的那种社会责任,在揭示现实、人性的基础上还要传达一种忧患、危机意识,注重情感的力量,这些要素运用高超的艺术技巧进行融合,才是科幻影片的突围之路。

《第九区》本身有一种创新因素在里面,它在多个方面表现出了对于传统科幻影片的超越。从叙事上,它利用摄像机的镜头串连起了整个故事情节;在画面上,它几近于白描的手法真实还原了贫民窟里的艰难生活;在剧情上,它首次将外星人放在弱势的位置上,讲述人类对于异族的一种摧残迫害;在场景的转换上,它在公司、第九区、家庭、城市中不断的转接切换,伴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呈现出更强的戏剧性。这些创新手法的运用,给观众一种全新的感受,如果不是那些身躯庞大的外星大虾还有盘旋在约翰内斯堡上空的巨大飞船,人们或许就也不会感受到这种科幻的氛围。从这些创新之处延伸出来就是我们的影片所要借鉴的内容,中国人缺乏创新精神,但不缺乏模仿精神,或许我们可以从模仿做起不断探索以求突破。
《第九区》给予我们另一个启示是影片的思想性和影片的社会意义是绝对不能丢掉的。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们是很容易对视听上的东西产生审美疲劳的。而那种极具思想性和社会意义的内容则更能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从而产生一种持续的心理作用。这就要求一部经典的影片必须要有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必须要用情感的力量来讲述。很多的国产影片只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或者让人摸不到头脑,或者只是赢得观众颔首一笑,起到的实际作用并不大,这样就很难有影响力可言了。我们可以在《第九区》中看到,对现代社会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重大社会课题的表现,也能看到对金钱、权力主导下的人与人关系的异化,当剥夺一个人的生命如同碾死一只蚂蚁那样简单时,这个社会也就走到了尽头了。当然,我们也在影片中看到了情感的力量,维库斯虽然已经蜕变成了一只大虾,但他对妻子执着的爱情仍然感动了我们。
《第九区》有很多值得国产影片借鉴的地方,特别是对国产的科幻影片。如果我们只是固步自封的延续传统,或者一味超前的追求“大片”效应而忽视那些属于我们民族的东西、特色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国产影片就很难有出路可言。所以,明确我们自身的定位,积极借鉴学习国外优秀影片的经验,才是国产科幻影片突破瓶颈,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