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2019-03-29 00:00:02)
标签:

沥林镇

泮沥

新屋村

温姓

围屋

    某,粤西人氏,一介草民,浪迹于惠州沥林,劳碌之余尝以酒寄情,素以物喜,偶以己悲,亦俗夫之流也。然,人各有所好,余尤喜游历文化古村,虽只石片瓦,亦能让吾沉浸其中,凭物怀古,不能自已。
    3月24号,周日,本人路过新屋村泮沥幼儿园,从左侧小路穿入,窥见一组宏伟的古民居建筑,高大的石门,纵横数百米的围墙,让人为之眼前一亮,甚为震憾。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新屋村,今属沥林镇泮沥村委。泮沥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沥林镇东南部,东连陈江、镇隆,南靠白云嶂北麓,西与君子营村接壤,北临惠樟公路。该村古属惠州府归善县,清末以后属惠阳县,1958年属镇隆乡,1963年后划归沥林所辖。
    新屋整个村落为一组古建筑群,位于东经114°15´23",北纬22°57´56",整体座南朝北,砌有外围墙,将整个村几十户民居围护在里面,围墙正面有三个大门,大门门框为青条石所筑,门两内侧有对称的九个圆孔,应是关门时插门栓的孔,以保障安全,门侧有狗洞,下有排水口可将大院内的水排出水沟。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从大门径直往里走,一座挂有“儒林第”匾额的祠堂赫然在目,门联为“六龙世泽,三彦家声。”此联为温氏宗祠“三公堂”堂联,上联典指晋代温羡兄弟六人并知名于世,号“六龙”;下联典指唐初并州祁人温彦宏、温彦博、温彦将三兄弟。走近看墙上贴有“新屋各界人士募捐修整祥公祖祠芳名于后”,红榜上68个名字中,仅7位罗、刘、叶等姓氏,其余俱为温姓。祠堂柱子为石柱,牢固结实,抬梁为木制,每条均有雕花,花样精雕细琢,尤为精美。
    祠堂内每进挂有一块木制匾额,分别为“诒谋燕翼”“克昌厥后”,每进四柱,其上抬梁主梁俱有雕花,而尤以抬梁衔接支撑处的雕刻,花式繁复多样,极尽其美。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正堂临天井处厅口,有木制窗花,两侧窗棂为“风车纹”,此花纹是一种象征风车轮形状的图案,是天地之间的流动空气的象征符号。风车接受风力并转换成动力,供人们生产之用,也就成为人们得到财富的一种具象物体,象征着上天恩赐的力量财富源泉是无有终止的。
    上方窗棂为四朵花,花中间分为三块,每块整体看像似繁体“寿”字,其中心是为“万字纹(卐)”,万字纹是一旋转的形态,中国与印度的古老符号之一。它像天空中气流循环时所产生的螺旋状,也像流水中常出现的一种水旋状。古人认为这种螺旋运动是生命的动力。因卐纹无头无尾,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螺旋图形无始无终相同,且道教太极图就是一种螺旋状态,是一种无始无终的形状,是生命永无休止的象征,寓意着无限循环的宇宙。卐字纹四端伸出,连续反复的图案,意为万事吉祥,万寿无疆。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两边的厢房曾用作仓库和厨房,临天井墙面有由横七纵六共42块彩陶莲花窗棂嵌成的大窗户,使得里面光线充足,亦易于空气流通,其布局科学、彰显大气。
    祠堂两边均为连成片的民居,但因无人居住俱已破败不堪。从规模来看,当时建造这座大院的整体规划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整个村落就是一个大院子,外面环砌围墙,左侧临路大门还有四个炮眼,防御性很强,是个典型的聚族而居且宗族凝聚力极强的古村落。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循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走出大门,其前方是一个大池塘,就笔者所历所见,一般大族的祠堂门口,修池塘以培毓风水是必不可少的。
    依该建筑群之拱形大门以及砖料来看,应建造于清代中后期,而该建筑墙体青砖之间未作勾缝,显然不符合清代精致砌砖工艺,则略显粗糙。据吴涛《惠州客家名村泮沥村》所述,该建筑群名为“客家围屋”,是泮沥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建筑,称“如玉楼”,始建于清嘉庆末年,国学生温世祥兴建,墙体采取三合土和鹅卵石结构,异常结实坚固。外墙设有瞭望孔及枪炮眼,以防外患侵扰。围屋以正门为轴线,左右两边分建民舍,围绕屋内修有通道、水井,通风采光好。清代秀才温秀山、民国时期黄埔军校四期生、惠樟公路总设计师温守潜、惠樟公路建设董事长温仲存等人都出自该围屋,因此大家习惯将此围称为“先生围”。新屋村温氏,其祖先从福建迁广东五华,有一脉于清中期迁沥林丹溪,后族人来泮沥定居,成为当地大家族。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遇见泮沥新屋村围屋
    查光绪《惠州府志》与乾隆《归善县志》,自唐乾符四年张昭远,至清道光庚戌年李可琳,归善县共考取37位进士;自明洪武庚戌科李初,至清光绪癸酉科蔡秉瀚、蔡振文、陈家骧,归善县共考取254位举人。其中温姓无考取进士、举人者。乾隆《归善县志》载,明代嘉靖十九年即有温元卿由府学岁贡,有清代温德基、温全辅、温存真三人为国子监生,温全史为清代庠生,温德刚为清代例职任官营把总,乾隆年之后的温姓功名人士因笔者手头暂无资料可考,无法考证。以此来看,早在明代嘉靖年间,即距今四百八十年前,就已有温姓落居该境域内繁衍生息。
    经询问友人,得知泮沥老围村亦为温姓聚居村落,且古民居遗存颇多,依山临河,风景清幽,于是心生向往,期待择日往游,若能寻得村志、族谱、古碑一览,岂不快哉!
(文/图  秦幸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