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6/mw690/001jlaIFzy7jyXbIffxef&690
飞来石,矗立于灵渠南渠岸,高4米,周长20米,围径约28米,上平如砥,石缝中植有四季桂一株,四周红花绿树,南渠从它脚下缓缓流过,一衣带水,清幽静谧,历来名人雅士多有题咏。飞来石虽小,但自宋以来历代诗文题刻摩崖竟有11件之多,而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当属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庆远府同知查礼题刻的“灵渠”二字。
查礼(1716-1783),原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一号榕巢,又号铁桥,顺天宛平人,清朝大臣。乾隆元年(1736)举人,历官陕西司户部主事,广西庆远府同知,太平府知府、四川宁远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布政使、湖南巡抚等职。生平于诗、词、书、画无所不精,其子查淳将其诗文、杂著汇编为《铜鼓书堂遗稿》32卷。查礼在任广西庆远府同知时协修灵渠,曾住宿于漓江书院,同时寻访湘漓之源,游历兴安各地,留下诗文数十篇,特别是对兴安境内柘源、上塘、太平堡、开洲、水南等诸多小村庄风物风貌皆有吟诵,是颇为珍贵的地方史料。因其擅诗文,勤写作,书法学黄庭坚,其题刻的“灵渠”以及落款,结字雄放瑰奇,笔势飘动隽逸,当为飞来石上首屈一指的书法作品。
据道光《兴安县志》卷十三金石篇《飞来石题字》所载:“灵渠,真书一尺六寸,大清乾隆二十年(1755)春三月,诰授奉政大夫同知广西庆远府事监修湘江工,前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宛平查礼题。”文后附录:“案,飞来石在县东三里灵渠侧,突兀挺起,上平如砥,为湘漓二水所环抱。前人题咏颇多,今据字迹现存者采录于右。又大书‘灵渠’二字,《通志》作‘金渠’,误。”
素以考据严谨著称的唐兆民先生对于该条文中“金渠”之说,依乾隆《兴安县志》及嘉庆《广西通志》作了深入考订论证,认为因飞来石体积不大且早已刻满了前人之作,于是查礼命人铲掉了原有的‘金渠’重题‘灵渠’二字,现‘灵渠’摩崖处即原题刻‘金渠’处。
相传史禄修开凿灵渠时有猪婆精作怪,后从峨眉山飞来这块大石镇住猪婆精,灵渠得以修成。关于飞来石的传说历来以此说为正。然而近又有好事者撰得动人传说《查礼拜师》,大概内容是说查礼在京城时诗画都很有名,唯独书法较差,当他发愿苦练书法期间,被到任命赴广西监修灵渠,他到了兴安后因为书法欠佳而暗地里遭到当地文人嘲笑,后来从渔翁、石匠、酒楼老板处领悟到习字之道,并师从老石匠刻字,完成维修灵渠后,查礼亲手用铁锤等工具在飞来石上刻下“灵渠”摩崖。
查礼是一位“生平于诗、词、书、画无所不精”的名家,岂是在其四十岁协修灵渠时将原本不入流之书法在短短一年之内瞬间提升到至臻境界。且不说这杜撰的传说有多离谱,其实这方“灵渠”石刻当时的具体情况是可以考证的。据博物馆现存该石刻拓片中发现,石刻右下角有两列半极不容易发现的小字,鲜有人注意。其中上半部分已被磨毁但轮廓尚存,下半部分清晰可辨“麟……颜万新石刻”。
乾隆十九年(1754)秋,两广总督杨应琚督修桂林东西二陡河,任命庆远府同知查礼为灵渠协修官,兴安知县梁奇通为灵渠承修官,乾隆二十年(1755)三月灵渠修缮告竣,知县梁奇通撰《重修兴安陡河碑记》,文末有“临桂涂荫麟、衡阳颜万新石刻”字样,仔细辨认“灵渠”右下角几近磨灭的两列半字,与该碑文末字样完全吻合。由之可以证明,查礼“灵渠”题刻与梁奇通《重修兴安陡河碑记》同为此二位石匠刻石,而该十二字与查礼书法风格迥异,是为规整的正楷,其书法功力非凡。可见,飞来石上“灵渠”石刻,不但查礼书法绝妙,更有涂荫麟、颜万新两位刻石师傅技艺精湛,相得益彰,从而在飞来石上方寸之间留下了传世佳作。
文/陈兴华
秦幸福 2018-3-2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