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影像艺术扫描
赵 嘉
在整个广西当代艺术发展的历程中,影像艺术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时间的延续上来看,广西艺术家开始介入当代艺术的时候,就选择了新的媒体手段来进行创作;从在广西当代艺术格局中的作用来看,影像艺术无论是作为观念艺术的记录、延伸传播,还是作为Video艺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出现了不少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和作品,参加了很多重要的国际国内当代艺术展览。
中国的影像艺术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在最早一批用新的“媒体”进行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中,也不乏有广西艺术家的身影。周少波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周少波工作照

周少波作品-将军院落的黄昏
周少波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也许是早年在部队从事电影放映、新闻摄影的工作的缘故,让他对影像有着特别的敏感和喜好。1994年,从圆明园画家村回到广西之后,他就开始从架上绘画转向影像艺术的试验和创作。
他的影像作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把Video是作为观念艺术的一种记录手段,让观念艺术通过影像的方式得到记录和传播。这类作品有1998年创作的录像短片的《秩序》。《秩序》的灵感来源于当时新闻中的流行语“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艺术家带着反思的态度拍摄了很多象征性的画面:战争、环保、大工业生产等……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的政治、经济生态进行了记录。1999年的作品《有一天我的状态》采用单屏录像的方式记录了艺术家一天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客观的态度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认知和呈现。这件作品参加了2002年在广州举办的“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
2000年是艺术家创作的高峰期,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周少波问题》、《动物凶猛》、《越南》。《周少波问题》中艺术家手持话筒在街头随机参访行人,问题既涉及到大的国际政治局势,也有个人私密的话题。在大话题和小话题的转化中勾画出20世纪末人们生活的背景和状态。《动物凶猛》和《越南》则介于试验纪录片和标准电视纪录片之间,既可以作为当代艺术品展出,也可以在公共媒介中播放。艺术家用纪录片的形式记录了用最原始的方法屠宰牛的过程以及世纪末越南社会的种种现状。
除了记录自己的观念艺术之外,作为一个早期广西当代艺术的参与者,周少波还记录了不少早期的广西当代艺术作品,诸如:黄少鹏的行为艺术《建设我们的乐园》(1998年)。在一片开发区里,艺术家和一群菜农一起把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用金漆喷成金色。金色的蔬菜如同金属雕塑一样,显得华美而诡异。在菜地的周围是正在建设的新的开发区。艺术家在菜地旁边挂满了红旗和标语——“建设我们的乐园”。标语、红旗和中国人独有的历史的记忆发生了关联,开发区的建设如同中国历史上的无数的建设运动一样在如火如荼的展开。艺术家在历史的反讽中追问“以大自然的死亡代价换来的乐园究竟对人类是祸是福?”。另外比较有意思的作品,还有韦军创作的行为艺术《行走的第四定律》(2002年)。艺术家身穿红军服,头戴八角帽,在南宁的闹市街道倒退着行走。整个过程通过Video记录下来之后,在展示时再倒着播放。最后形成的影像变成了艺术家在正常行走,而街边的所有行人和交通工具都在倒退着行走。这件作品把行为艺术和影像艺术语言特点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错位,表达了对历史和现实、前进和后退的荒诞感受。
在周少波的第二类作品中Video作为装置艺术的部分,成为影像装置作品。这一类作品有《我醒我梦》(2001年)、《虚火》(2001年)。《我醒我梦》中,艺术家在展览现场服用了安眠药斜躺在椅子上进入睡眠状态,在身后的墙上则有一个艺术家本人的投影做出各种动作,或是拍拍熟睡的艺术家的头,或是在周围走来走去做出各种夸张的动作,但实体本身却对此没有任何回应和互动。整个作品充满了“庄周梦蝶”式的梦幻色彩,真实和虚幻,时间和空间都形成了一种奇怪的错位和对接。显示了人面对现实时的一种麻木和无能感。《虚火》也同样充满了东方的智慧。在一个煤气钢瓶的背后用投影的方式,投射了一堆熊熊燃烧的火焰,制造出一种即将爆炸的紧张感和危机感。真实和虚假结合在一起视觉游戏,直指每一个观众的心理感受。
桂林的艺术家刘宪标也是比较活跃的影像艺术家,作品包括纪录片、试验动画、观念摄影等。最具有代表性作品要数他的观念摄影作品。观念摄影作品有四个系列《漓江盛宴》、《园》、《乡关何处》、《山水》。作品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审美趣味上都流露出文人气息。四个系列的照片采用长卷、或者扇面的形式呈现出来。黑白的画面或者做怀旧处理的色彩让作品充满了诗意的静谧。但图像本身则处处充满了不和谐的冲突:“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中,一群人正贪婪的吃着手中的烧鸭;优美的自然山水与人工开采后裸露的、残缺的岩石、山川并置在一起……艺术家以淡淡的哀伤记录了后工业时代,人类的欲望、自然环境、历史的记忆之间矛盾和纠葛。
刘宪标作品-漓江盛筵

刘宪标作品-天圆系列
年轻的艺术家彭湘的影像作品呈现出和老一辈艺术家不同的面貌。在他这里Video艺术不再作为观念艺术和装置艺术的记录和传播手段,而是开始注重Video影像本身的实验。表演、影像的视听语言、计算机影像处理的技术都在他的作品中进行了探索和实验。
2006年,彭湘创作了名为《手》的第一件影像作品。在作品中用特写镜头拍摄了现实中各种手的姿态——发短信的手,打字的手,猜拳的手……,通过日常的手的姿态来表现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实与虚假、是与非已经被淹没在这些模棱两可的手部姿态之中。之后的作品表现出一定的延续性。2009年他创作了《嚼》系列短片。该作品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DV影像奖。在这件作品中他继续拍摄身体的局部——一张快速咀嚼的嘴,中间剪辑穿插着出现美元、美女、卍标志、火箭、天安门等图片,显示出人类对金钱、权力、美色、暴力的欲望,虽然不动声色,极力掩饰,但却在不经意处显露无遗。
彭湘工作照

在彭湘的作品总是呈现出一种朴素的风格。没有过多的制作和华丽的场面,Video的制作除了简单的拍摄、剪辑之外,再加上少量的电子影像处理技术,贯穿于其中的是若有若无的一些情节性的暗示和对表演元素的运用。艺术家一直保持对现实的敏感和关注,用Video艺术的方式表现了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反思。作品《薨》关注了政治权力和个体之间的关系。《溺》则是以刺激的视听语言直面危机,强迫观众关注日益恶化、不断被破坏的人类生存环境。《叩》则是呈现了艺术家对集权与民主、个人的意志的看法。作品《嬲》展示了人们面性的欲望时,他们的选择和心态。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作品有《壒》。作品的开始是一个女孩子一本正经的朗读当下流行的新闻词汇,然后通过视屏布局,画面由一个慢慢增加到九个。同一个女孩子九个不同的动作,朗读着不同的新闻词汇。画面、声音独立存在又相互影响,相互冲突,充满了混乱和嘈杂的感觉,一如我们生活的周遭。艺术家直接通过视听语言来强调了在纷繁的现实面前人们的无所适从和不安的情绪。
除了创作影像作品之外,在推介广西的当代艺术和影像艺术上,彭湘也做出了不少努力。2010年策划了“2010广西当代艺术影像展”。这次展览是在广西第一次大规模的影像艺术展。展览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0多位艺术家参加这次展览。这次展览较全面的呈现了广西影像艺术发展的现状,将广西区域内有当代意识的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做一次完整的展示,并梳理其发展的脉络。除了集合广西本土的影像作品之外,在展览中也同时引入国内其它地区影像艺术家的优秀作品。通过作品的并置,在思想与观念上相互碰撞,相互启发,相互交流。这次展览成为广西影像艺术发展中重要的活动之一。

彭湘策划-2010广西当代艺术影像展海报
另外值得一提的艺术家还有吴启益和阳飞。两位70后艺术家都一直保持着活跃的创作状态。参加了不少重要的国内国际展览。吴启益的影像作品《问道》记录了一位盲人与两位艺术家互画肖像的过程,强调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视觉和触觉的互动,以此追问艺术的本质。阳飞一直进行观念摄影创作。其作品《海市蜃楼》系列,让我们感受到了在繁华都市生活背后的虚幻。

吴启益作品-问道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广西的影像艺术从早期作为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的记录手段,到Video不再依附于其他艺术,开始作为独立的艺术形态来进行创作。无论从视听语言运用、计算机技术的介入和对文化主题、社会问题的关注,都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创作的面貌也越来越丰富。但是从整体而言,无论从观念的智慧和对媒介的综合、实验来看,还可以做得更好。
从总体看来,广西的当代艺术发展到今天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开始成长起来。在此之前,当代艺术在广西的艺术格局里面,无论从艺术家的数量和影响力来说都处于比较边缘的位子。但是近年来,一批独立于学院和体制之外的艺术家开始兴起。他们大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多元化的艺术教育背景,使得他们更容易超越地域的界限,摆脱固有的模式和思维进行创作。与此同时外部的环境也开始发生变化:民间资本对当代艺术的投入、对外互动交流明显增多、重要批评家和策展人的关注……这些都成为广西当代艺术发展的有利契机。作为当代艺术的一部分,影像艺术如何面对未来,把握契机,进行实验,则是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要思考和面对的部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