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在阅读

(2025-01-27 20:33:14)
分类: 报纸发文

乐在阅读

王宏治

阅读,不仅能让人获得知识,还能提升个人素质、提高道德水平;不仅关乎个人成长,更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十多年来,国家一直重视全民阅读,已经从最初的倡导,继而到“大力推进”、“深入推进”,变为“深化全民阅读”。力度之大,让人振奋。

我生活在一个县级城市,城市虽然规模不大,但却是全国文明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近几年,城市的阅读氛围在不断改善,图书馆功能齐全,市区书屋林立,使过去没书可读的人们深感受益。

近些年来,我发表过数十篇散文、小小说,也成为地市级作协会员。但自2023年退休后,感觉进入了花甲之年,人无欲无求,杂事缠身,已经很少写出东西了。静下心来想想,原因还是自己读书太少了。

其实,我心里非常清楚,读书是正能量,耕读传家是很多家庭的家训。人们也都知道,看书学习比喝酒打牌强得太多,但身处社会大环境,把持自己、抽点时间看点书也不太容易。

我大学学的专业属于理工科,工作单位又是企业,离文学太远。看四大名著老是看不进去,外国文学更是很少涉猎。工作期间,看得最多的是报纸,还会根据需要,学习些政治书籍。退休前后,有了点时间,赶紧借阅了《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尘埃落定》以及贾平凹、李佩甫等名家的系列作品,既补充了自己对文学的缺陷,又充实了业余生活,体会到了阅读的快乐。

进入老年行列,没了工作任务,除了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锻炼好身体,完成敬老扶幼的义务之外,是否也应该抽出时间阅读点什么?相信很多同龄人都有思考。

我见过一个曾经的厅级干部,他说,人快70了,不需要学习政治、科学、历史,喜欢啥就看啥。我感觉他说的不一定全对,但有一定道理。他依据自己的爱好,搜集家史资料,潜心创作,正式出版了两本长篇小说,还研究历史及当代名家书画,临摹后印刷成册,极有成就。

再说我父亲,从小家穷没能上学读书,他当学徒、转工人、自学提干,后来曾在省报发表文章。他退休后,看“新闻联播”“海峡两岸”,关心时事政治;看报纸、看杂志,也看名著,以此充实自己的生活。有一次,他在阅读中发现了极其励志的一段话: “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学,孙康映雪读;诸人家虽贫,有志自勤苦,终亦酬壮志,功名传千古。”他觉得对教育子孙很有意义,于是琢磨出一幅中堂,并做书法练习。中间是上面内容的隶书,左右两联是篆书“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写好后又去跟着老乡学习了装裱,然后将字悬挂在自己的客厅。没想到,这幅中堂书法在家族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亲戚、朋友、他的老部下,向他索要的人不计其数,几年时间给人写了几十幅,最远的挂到了陕西表弟家里。父亲不仅受到这些名人名言的启发,他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教育着全家,要勤于读书。

我认识一个年轻人,他没有学历,从农村出来打拼,小有成就。我劝他要多读书,给自己增加点文化味,并提到我看过的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水煮三国》。我说的是,有一段描写农夫的梦想:“自己有一只鸡蛋,孵出小鸡,一步一步变成一群鸡,再变成羊,变成牛,变成房子,然后娶一个小老婆。”他老婆听了,怒摔鸡蛋,彻底断了他的梦想。后来成为我朋友的这个年轻人把我的《水煮三国》借去,他看到的却是“命运,是流落在鸡窝里的鹰”。他感觉自己就像在鸡窝里出生、与鸡共同生活、被人欺负的鹰,立志要努力改变命运。这本书、这个小故事给予他的人生极大启发,他征得我同意,把那本书终生收藏。他答应我,再给我买本新的,只是他去北京也没能买到。

这个年轻人的故事说明,阅读,不一定博览群书,只要读到一点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就是最好的结果。

我心里也计划着多看些好书,《人世间》《宝水》等新一届茅盾文学获奖作品还没顾上细看,要挤出时间拜读欣赏。日常生活中,我最好挤出时间看《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新华每日电讯》的“草地”,也好看省市党报的副刊,这都是真正的阅读,上面刊登的文章接地气,也能启发自己写点东西,也算对自己有用。

在阅读中寻找,在阅读中满足,投身阅读,提升自己,我愿继续行动!

(发表在2025116日《新华书目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海南归来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