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挺好

分类: 读报拾翠 |
《新华每日电讯》的副刊叫《草地》,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张报纸。以前,我很喜欢看关山远的文章,颇有深意,可惜后来不见了。
2023年8月25日《草地》副刊发了一篇原总编辑解国记的文章,题目叫“草地青青送沈鹏”,读起来挺有意思。
8月21日,中国书法家协会讣告: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沈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8月21日14时55分在北京逝世。文中没说年龄,只说沈鹏2019年给报纸写诗时88岁,那今年该是92岁了。
《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刊头特别标注:刊名创意:王蒙,刊名题写:沈鹏。
以前看时没有注意,经解总编解释,才了解了其中的故事。
原来《新华每日电讯》只刊发新闻,2009年创刊15周年时才决定增加副刊。解国记找到王蒙,请教办刊经验,征求副刊名字,王蒙说:“鲁迅的文章里边提到‘百草园’,这个名字不错。我非常喜欢‘草’,你可以简单地叫‘草地’。草地上有无限生机,内涵广阔。草根、草野……”
刊名既定,谁来题写?大家几乎异口同声:沈鹏!请动沈鹏先生的,是时任新华社社长李从军。从题字见得出“草地”二字的神采:野原草萌,根须粗深;笔画看似空灵随意,实则劲道内敛,力能挽牛。
文章中有一段话引起我的共鸣:截至2023年8月18日,《草地》已整整出版580期。遵循发刊初旨,《草地》的编辑记者,用心经营580期的每一篇文章,从而使周刊越办越好,越办越让人喜欢,成为《电讯》的亮点之一。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上班族周五下班带走《草地》回家细读;曾经出现这样的投诉:周五的报纸,《草地》周刊被人抽走了……
我的报纸多次出现丢失星期五的《新华每日电讯》,我对邮局的投递员抱怨说,其他日期的报纸少了无所谓,周五的《新华每日电讯》绝对不能丢。
解国记总编在结尾时说,河南农村老家有谚:“立秋十八日,寸草都结籽。”小时候天真,曾真的在立秋半个多月后寻找结籽的“寸草”。你别说,还真有。老家所称“猫耳朵”“牛草”和“巴巴狗”(蒺藜)等,就是寸把高、寸把长就结籽了。一查,他还真是河南老乡,他是河南清丰县人,今年已经70岁了。
2013年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新华每日电讯》8版刊登了沈鹏先生的题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