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风景》独具魅力
(2023-07-28 16:52:10)分类: 读书 |
《这边风景》独具魅力
名著都很有名,但王蒙的《这边风景》我却没有听说过。在看到封面的“本书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后,我从单位职工书屋借回来一读,70万字的大部头,看起来有点吃力,不过读后却感到了大家作品的魅力。
《这边风景》以20世纪60年代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为背景,从大队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也反映了汉族和维吾尔族人民在特殊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两族人民相互理解、友爱共处的深厚感情。
《这边风景》写于1974年至1978年,其后一直未曾出版,直至2012年,这本书的手稿被王蒙的孩子们偶然地发现,他们非常喜欢读,评价非常高,后经修改,于2013年出版,2015年8月16日,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该小说独具匠心,在每个章节后设计“小说人语”,用79岁的王蒙今时今日的角度去适时点评和阐述39岁王蒙当时的创作和思考,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为这部六七十年代的作品添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
王蒙不仅在《这边风景》中书写了新疆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还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生产队队长伊力哈穆是这部小说贯穿始终的线索型人物,整部小说围绕着他的斗争生活展开。而许多正面人物,如米琪儿婉、雪林姑丽、艾拜杜拉、泰外库、爱弥拉克孜、里希提、乌尔汗、吐尔逊贝薇、阿卜都热合曼等的呈现,王蒙赋予了他们不同的道德形象。
相对于正面配角,王蒙对反面配角的塑造更加栩栩如生。在《这边风景》中,爱国大队书记、后任大队长的库图库扎尔是最重要的反派,而在1962年事件中出走未果转至爱国大队务农的麦素木、七生产队农民尼牙孜、七生产队汉族农民包廷贵、四清工作队员章洋等构成了小说中的“群丑图”。
这部书塑造有80多个人物,名字很难记,不认真点根本看不进去。叫“汗”的就有乌尔汗、巧帕汗、伊塔汗、玛丽汗、帕夏汗、尼莎汗、萨尔汗,弄不清时前面的人物表起了很大作用。在人物表中,我始终没有找到库瓦汗的名字,作者也把她弄丢了。
王蒙,1934年10月生于北京,祖籍河北省南皮县。1953年开始文学创作,六十年来写了大量小说等作品。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
王蒙说自己,不知道是命苦还是幸运,他的两部较有影响的长篇小说,都是命途多蹇,难产几十年。第一部是《青春万岁》,动笔于1953年,定稿于1956年,初版于1979年。它在胎中冷冻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1957年排好了清样封存起来,原因是政治运动中作者晃晃荡荡,终于落水。1962年再次被否定,理由是书中没有写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第二部是《这边风景》,难产达四十年。原因是书里突出了阶级斗争、个人迷信、反修等“文革”命题。
现在的大作家讲课,都说写小说要用短句,少用形容词,而《这边风景》有大量的长句,有的一句有30多字,形容词、排比句非常多,这可能是那个时候的特色。请看这一句:“伊力哈穆安排好迎接工作队的事情,已经是掌灯时分了。他走进敞着大门的自家的小院子,绕过门口的砌得方方正正的土炉,踏上矮矮的夏日茶室的土台,他拉开为了严冬保暖而满满严严钉了一块新毡子,连缝都遮住了的门,一团家庭生活的热气向脸上扑来,温暖、润泽、舒适。”我感觉,这也显示了作者的文字功力。
王蒙在新疆生活了16年,对新疆有很深的感情。他对新疆的风景描写得很美,看了小说,让人有去新疆伊犁、伊宁转转的冲动。盼望再去美丽的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