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欣赏:我在海上桥等你
(2022-06-15 16:30:06)分类: 小小说欣赏 |
我在海上桥等你
山歌
小玉和晓明两人的关系不远不近,还不属于恋爱中的男女,说是同学吧,比同学更近一层,若真要掰扯,朋友更准确一些。因此,大学毕业的时候,两人都说要回自己的家乡,他们并未有藕断丝连的伤感,除了祝福,还是祝福。晓明知道,小玉的老家临着丹江口水库,她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去世了,家中还有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小玉不能不管。晓明呢,老家还是他记事时的样子,他想回去尽自己所能改变一下。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一样的道理。
两人天各一方,但彼此关注着对方的朋友圈,有时点个赞,有时送个祝福,说明至少相互惦记着。
忽然有一天,晓明从小玉的朋友圈得知,她要搬家了,因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要扩容。他就跟了个评论:搬了好啊,起码生活上方便多了。小玉回复:故土难舍。晓明不知道如何安慰小玉,便没再跟帖。
接连半个月,小玉的朋友圈晒出的都是奶奶不愿搬家的忧愁。
小玉,我在海上桥等你,来吧!晓明通过微信给小玉发出了邀请函。他想让小玉过来散散心。多余的想法他不敢奢望,他知道,现在的女孩子都比较现实,何况她家里还有一个老奶奶呢。
小玉答应了。
等小玉来到海上桥,看到那些古老的房子,环绕村落的山丘,有些失望了。她说:“晓明,说实话,我来这里,多半是冲‘海上桥’来的。海上桥,名字很有诗意,没想到是个山沟沟。”
晓明略含歉意地说:“小玉,俺老乡杜甫,有一次来这里摘酸枣,那天刚好云雾缭绕,彩虹飞架,便以云作‘海’、以虹为‘桥’,作了首‘海上桥’的诗,可惜诗作遗失了。”
“你就吹吧你。”话虽如此,小玉的脸还是由多云转为晴天。
及见到那块有些年头的石碑,小玉才明白,“海上桥”的名字源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经四百多年的历史。村西边有一山泉,终年不涸。传说这眼泉和大海相通,人称“海眼”。泉水聚成一潭碧水,隔断了南岭北沟乡亲们的来往,大伙儿便在碧潭之上垒石、搭木建桥,因而得名“海上桥”。
总之,“海上桥”不是晓明杜撰的。至此,小玉的脸上出现了太阳。本来,她打算在海上桥逗留几天再走,然而,接下来的几天,让她改变了初衷。
那些老旧的房子深深吸引了小玉,经历了上百年的土墙,虽然有了裂缝,依然结实牢固;门头上的木雕,尽管色彩脱落,依然情趣昂然;有的房子只有半面房顶,好似房子从屋脊处被劈了一半,因为另一面是邻居家的宅基;有的纵然破旧,却走出了闻名世界的教育家王广亚,改变了当地没有大学的历史;有的房子看似不起眼,诞生了中医世家王正传、王心箴父子,曾以偏方治好了袁世凯儿子的病……让小玉感兴趣的是紧邻“七”字路口的那个墙角,那个墙角打破传统的直上直下的棱角形状,中间一段设置成凹槽的形式。晓明让小玉猜猜看当初匠人的设计原理。小玉想了半天,摇摇头。晓明说:“这里临着道路,处在拐弯抹角的地方,搬运东西除了肩挑,还要推独轮车,甚至两人抬,乃至多人抬,一旦走到这个狭窄的地方,这个凹槽便减少了一下阻碍,能进能退,有个回旋的余地。即便老年人和小孩走路,也不至于被尖尖的棱角剐蹭……这就是俺海上桥的‘拐弯抹角’,上不让天,下不让地,中间让人。”
闻听晓明这番话,小玉深深叹息了一声。
看着静谧舒适的村庄、错落有致的房舍、曲径通幽的石头路,晓明的眼神频频放电:“我回来这两年,一直在挖掘海上桥的这些历史和文化,帮助政府申报传统古村落,打造……”
小玉的眼神也触电似的亮起来,她打断晓明的话,说:“晓明,本姑娘决定不走了。”
“你奶奶呢?她怎么办?”
“我已经把海上桥的面目视频给了奶奶。你猜她老人家怎么说?”
“怎么说?”
“奶奶说孙女,这地方好,我也喜欢。所以,我要扎根海上桥!”
晓明不错眼珠地盯着小玉,好像不认识似的。
“我不但爱上了海上桥,还爱上了一个人……”小玉的话没说完,便“格格”笑着,转身跑远了。
晓明回过神来,迈开大步追过去。
后来,小玉的奶奶也来到了海上桥。老人家说:“这地儿好,有家的味道。不,就是电视上说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