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人补上了一堂地震知识的科普教育,不理想的是沈先生始终未讲地毂本身的结构与地震及预测的关系,比如地毂板块本身的厚度、刚度,两个相交地块的尺度差异等,还是不甚了了。可能的话,测一下珠峰震后的高度……
但从沈先生所从事的研究,到可以联想到关于中医与科学的关系。在地震这事上,人类的科技手段至今不能给出正确的认知,用方舟子的思维方法来判断,地震学本身也不能称之为“科学”,可我们的的确确知道人类在这方面的研究就是科学研究。用沈先生的话说,科学是希望能推演出结论,但目前的水平还无法实现,所以归纳法的结论也有价值。但困难在于地震是个大时间尺度的自然现象,人类手中的参考数据太少,不足以形成有可信度的结论。而中医在这方面的则正好具有累积的优势,问题只在于这种累积不是以科学对归纳法的要求完成的,而中医业者本身对中医认知的思维定势也在客观上对中医科学化起了负面作用。如果我们能用地震研究的心态来从事中医研究,那可比主张“废医”要理性的多。科学的目的是为人类的生存需要服务,而不是为了科学的形式要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