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三世心尘发博文《佛法---破除迷信的利器》,受我约请挂贴在思想交流圈论坛(三世心尘先生坦然受约,先在此谢过)。本意是欲对该文作一些探讨,今有方先生于凤凰台世纪大讲堂节目表述在前,故用此文作代。
——若三世心尘先生未及亲听方先生讲座,可在凤凰网搜阅讲座文字版。
方先生从学术角度展示了佛教的存世价值和当代意义,他的表述与我对佛教的认知大体吻合。当然,有个问题在我这里是要作切割的,那就是佛学和佛教是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认知。具体讲就是佛教的形式价值与消弥,也就是宗教“迷信”对自身价值的反向作用。方先生未谈及他怎么看,但从其讲题及表述内容看,他对此是有判断的。
我想,佛教有个形式祟拜的问题,对这一点,一般认为是普通信众“迷信”的主证。对此,个人认为要作具体分析,从佛学的角度看,佛理本身具有很强的内在哲理,学习起来需要有相当的理解能力,也就是‘悟性’。而要完成学有所成,最终沏悟成佛这个过程,除了象禅宗六祖那样具极高先天悟性的人,对普通百姓来说,学习方法就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很显然,对佛理的学习与学哲学有着很类似的情况,去看看哲学系的学生能有几个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哲人或哲学家就可以知道,一般认为非常重要的大学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根本不足够的,或者说是难以直接有所成就的。佛教的祟拜形式直接服务于佛修——净心生悟,它正是一种弥补悟性不足的极好的方法。但是,这种祟拜形式却要面对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对所有最终并未成佛未能彻悟的菩萨们来说,它永远都是个形式需要,而对更广大的只把信念放在宗教信仰上的信众来说,这个形式更多的不是得悟,只是迷信。换言之,若不是为了佛理的学习,佛教的祟拜形式就只有宗教的意义,而脱离了佛理的学习,单纯只在佛教的祟拜形式里寻找心灵安慰,那就只是迷信了。
有个网友在网上向方先生提了个问题,称:有人说‘佛教出自科学,又远离科学,若回归科学,又将终于科学’,问方先生怎么看这句话。我想,能提出这个句话的人一定也对佛学、佛教和佛学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有相当的认识。佛理对存在的理解叫缘起,对缘起理解佛学家也有许多解读。方先生谓之为缘是原因和条件;缘起是因果关系的过程,进而有缘起性空之说。个人以为,这个理念可以理解为“人对‘存在的原因’的自问”,即同时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人类共同的迷惑,一个是具问人的困惑。可以看到,不管定义如何,问题本身已具有极强的科学性,而佛教的因果论说:有果必有因。答复更具有经典的哲理性和逻辑性。这就是所谓“出自科学”这个说法的道理。在我看来,佛教并未直接回答存在的起因这个终极问题,而是教导我们说,可以(应当)沿着因果关系这个逻辑路径去寻找答案,也可以不再去寻找了,因为所有寻找的努力都要去向“永无止境的因果关系逻辑循环”,由而可以回归“般若”,以一种大智慧的眼光去看待这“寻找的努力”,将这种人的“本性”视之为“空”。
可以用老子的回答来作个简单比对。老子对存在所作的终极思考已然给出的答案是万事万物皆源于“无”(这个‘无’并非相对于‘有’的那个‘无’,而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无’,在哲学上属于一种假说),老子用“无”代意为最大的未知与已知,所以我们在此看不到的是一个直接的答案——但只是一个假说,
可以说,二者是在回答同一张考卷。当然,打分是后人的事,三世尘心先生有兴趣的话也可试试。本文就暂不展开了。
讲座听众提了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从佛学的平等论能不能开出民主思想?为什没开出?方先生的看法是,平等论是可以打通民主精神的,但要由政治家来作这件事。个人认为,可以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即便在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家里,也没有出现可以让我们称之为“宗教民主”的东西。为什么呢?答案也许很复杂,但从逻辑的角度也可以很简单,一是人类社会至今没有这个需求(不是理论上的判断);二是佛教的平等是建立在“空”的基础上的(无为),而民主则是建立在个人权利基础上的(有为),因而两者在理论上先天具有冲突性。这事恐怕政治家们也解决不了。
方先生讲了个三个小和尚的故事,以为佛家的“圆融”作注解。这让我联想到这两天的一件事。在新浪网“政治学”圈子的论坛里,网友军旗飘飘发了篇名为《中国强国地位已确立
强势外交政策必崛起》的文章,恰好同日另一网友万法自然也发了篇名为《放弃相互遏制
携手共同发展》的文章,两者都在论述中国未来的外交立场,但看法却正相反。如果按方先生对“圆融”的解读,老和尚会说:他们两说的都正确。我们要批评老和尚搞折衷,老和尚会告诉我们:你们说的也是正确的。这是怎么回事呢?问题留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