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医的“灭绝”

(2007-10-20 21:04:14)
标签:

人文/历史

——曾在网友的博客里与其探讨过中医的问题,他也许希望我去与方舟子PK一下,不太可能的事,说说罢了。近日新浪博客有文称专家吕嘉戈列举了导致中医“濒临灭绝”的六个原因,看了一下,有点想法,写在这里。

原因一、西医的原则主宰了中医高等院校的课程。
  西医按病名的病理药理取代了中医的辨证论治及其理法方药。许多学生看不懂中医古典著作,甚至中医四大经典已经改为选修课;中医的望、闻、问、切等诊病技术缺乏训练;现在的中医院校称为中西结合院校更合适。

想法:这是中医发展前景中最为困惑的问题。中医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姑且不去考虑方舟子的批判,如何将大量的,系统化的中医感性认知用理性的方法科学地表述出来,本就是不易之事,更何况要适应现代大学教育体制的要求。所以在现今的高等院校里,缺少的不是教授和专家,而是适应教学体制的中医思想和理论的传授方法,故而只能采用现成的西医的原则。

原因二、否定了师徒传承的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许多领域要靠师傅口传心授和心领神会。光靠课堂教学,很难培养出高级中医人才。

想法:这与前一个原因是同一个问题,中医虽然更重感性思维,但并不缺乏共性的理性知识积累,尤其在医理上,比之西医的健康理论要丰富得多,唯缺对共性知识的“合理性认定”。现代科技社会里,望、闻、问、切在很大程度上都可由科技手段来取代、来验证,这里或缺的只是相互印证时各种“症”与“病”的界定及相互对应的量化关系。换句话说,缺的只是能用科学语言表述的传授方法。

其实师承的根本理由在于:名师把他个人(主观上)对病人的具体判断和评判依据作为可感受的客观事实传授给学生。名师体现了丰富的医理药理理论、大量的个人经验及准确的判断能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名师的个人综合能力高低直接反映了中医的医疗水平,因而人们很直接地反推出:不是名医是教不出好学生的,所以师承是正确的。

但是换个角度看,这个推理是有问题的,首先中医的整体知识是千百年来无数医者智慧的集合体,在这个体系中,每个个体的名医的传承作用都只是对集体智慧(整体知识)的传授和个人智慧的贡献(这点其实与西医的传承模式并无区别)。名医传承模式是将可大量复制的整体知识附载于个人成就,是对中医理性发展的反动。再者,一个名医,师承于他的学生就都是将来的“名医”吗?或者问一下,神医华佗又师承于何人呢?

回到这个问题,应当说,这只是个伪问题,因为先得说说何为高级中医人才?硕士?博士?中医目前连理论教育的问题都未解决好,有必要担心这个问题吗?

原因三、中药西化是消灭中医的一大杀手。致力于按西医的病理及其相应的药理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的提纯,谋求实现中药的现代化、科学化。中医、中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药讲的是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和中医的脏腑辨证、六经辨证以及辨证论治的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相呼应的。比如对治感冒的药,现在的现代化提取的是消灭病毒和退烧的有效成分,治冠心病提取的是降血脂、活血、扩张血管的有效成分,这实质是把中药变成了西药。

想法:这个担心是合理的,但是中医的发展也必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份,面对社会的需求,除了担心,开放和进取更是中医业者应秉持的心态。“中药西化”是以中西两分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时的用语,而事实上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最终在为人类键康服务这点上是一致的,真要担心的话,或者可换一个说法,比如直接就说:中药科学化。起码有一个好处,中药也符合科学标准了。

原因四、用西方对药品(西药)的规范、法规管理中药。中西方文化以及中西医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体系。西方医药是分家的,医不懂药、药不懂医。中药则不同,中药关心的是调整(到达)的部位,调整的是气、是阴阳,属于物理的领域,你用化学的手段检查物理的作用,根本对不上号。再者,一个老中医的高疗效处方,一定是经过几十例、上百例验证过的,根本没必要再经过那麽多道检测手续。

想法:这个说法有点牵强了。这里实际上是两个问题,一个是药品规范的调整问题,一个是处方(包括验方)的生产管理问题。中药管理的特别之处是药方与病患的针对性问题,这里面涉及的医疗责任的承担问题才是中医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原因五、中西医没有平等的对待。中医无权进急诊室,致使中医的急救技术失传,也是使中医急救技术失传的原因。西医没有抢救死亡责任的标准,中医却有。不仅如此,中医还无权开死亡证明。在中医院校教育制度、中医治疗收费制度、中药价格制度、中医科研评审制度等许多方面都是在限制而不是发展中医。

想法:有些问题,是要从现实的角度向前看,像这里提的这些问题,重要的是业者必须自已拿得解决方案,否则,单等别人松绑,也许等来的只是方舟子。
    
原因六、学历悖论。现在明文规定,必须有四年以上医学院校学历者,方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可是现在的“中医”高等院校,都成了中西结合的院校,根本就没有中医的高等院校了。既然已经没学可上,还非要上过学的才能参加考试,中医怎么生存呢?

想法:这是个具体问题,没了解过,没有发言权。不过好象不太可能,真有这事的话,直接投诉教委就是了。

结语:中医,在中国是个文化现实,也是个实用技能。社会现代化了,必然会对这有着古老的过去,而今仍在服务社会的人类知识提出新的要求。业者如何回应,才是中医今后兴盛与否的关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