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 |
——到贵州参加工作的时侯,基本上还是个半大的孩子,广州一批十几个人,大的十七,小的十五,我算中间,不满十六。工作八九年后,大部份人都回了广州。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兄弟们相聚时回忆起往事,总想相约回去贵州,看看那里的老朋友、旧同事,看看那里的山山水水,看看那永远留下了的青春印迹。
人一多,相约成行也不易,说了几年的事,一直拖着,今年国庆,我和二个兄弟终于奈不住,决定起程……
火车行
九月三十,一行六人,四张卧辅票,二张站台票(有二人当天才决定同行),上了广州到贵阳的快车,踏上了返黔之路。上车补了二张票,没有座,按老经验,四位男士早早去到餐车,占好座准备过夜。落座后一打听,果然还是老传统,只是一个座的价已升到20块,不过有茶水点心奉上,倒是相对还公平。四人几碟小炒,一人一瓶“黔福钱”(四两二小瓶装)白酒,拖拖拉拉就把座位占了下了。
山居小宅
车行一夜,天明时分已到湘西山地,小小的土山高的大约二、三十米,矮的不过十来米。山上或有树林,或有垦植。俞往西去,俞少人烟。不过在重重山围穿行中,却有几处独立小宅抢入眼中。两山夹处,一座山居依势而倨,木柱旧瓦,木墙格窗,一袭当地传统民居风格,不同的是柱梁横平竖直,工精作细,显见是现代工匠技艺之作,屋前小坪,更是与土风垒砌完全不同,延展架跨两山之间,带出一股灵动之气。由驰动的车内望去,山林掩隐之间,古韵精舍突现,宅纳地气,坪接天风,有居如斯,不知往昔。
贵阳
终点站贵阳,贵州省省会。到站已是10月1日下午二点,晚点半小时。在车上想办法联系了几个朋友,下车一看,来了三台车,一台新艺厂朋友开来的,二台贵阳的。按说应坐新艺厂朋友来的车直接回去,可贵阳的朋友执意要先尽地主之谊,只好让新艺厂朋友先回去,晚上再见。尽管巳过用餐时间,城市里还是方便,特色菜式,本地酒,新老朋友十多人,围坐两席,相邀举杯,欢叙别情,且忆且笑,至酣酣酒意方罢。席散,二车齐奔目的地:位于平坝县马场的新艺机械厂。
东风车队·170厂·601库
马场那个小地方有原三机部三个单位,我们工作单位是车队,对外叫东风车队,另一个单位是仓库,对外按编号叫601库,170厂叫新艺机械厂。三单位围着山分布,各自相距约二公里左右。现在车队作为单位实际早好些年就不存在了,人员都分到周围几个单位去了。601库这些年经管的也不太好,只有170厂还可以。此次回来,主要落脚点就是我一个分到170厂的朋友家。
小兰·小娟
小兰和小娟夫妻是晚我一年同期进厂的,几年相处,小兰成了我最要好的朋友。分别后小兰曾带着他十岁的儿子到广州来玩过,算起来也是十五前的事了。此次回来,两口子本想一起上贵阳接站,后担心人多车坐不下才没让小娟出来。小娟已退休在家赋闲,他们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成都发展,家里让小娟收拾得干干净净。我和阿才在他家住了两晚,两口子把主人房让给我们,自己去儿子小床上挤,说实在的,真叫没得说的。到家当晚,畅饮欢叙自是当然,聊至深夜方寝。次晨,小兰上班,小娟作我们的全陪到车队去旧地重游。
牛奶厂
从170到车队,要经过原平坝农场的奶牛场,也不知怎么回事,一直以来大伙都把那叫牛奶厂,想想也对,挤出来的奶总得加工一下。现在奶牛不见了,草场已改成了葡萄园,小娟告诉我们,每年八月,葡萄成熟时还会举办个葡萄节以扩大影响和促进销售,想来这项目还不错吧。望着坝子(贵州有‘地无三里平’之说,当地人把有限的平地称作坝子)里的葡萄,我脱口说了句:可惜当年没葡萄……。一众人当即会心地大笑了起来,年轻时的记忆一下子全都回来了,当年我们这帮子半大小子可是把当地祸害的不轻,地里的瓜果蔬莱,放养的鸡鸭鹅,都是我们顺手牵羊的目标。每每到了晚上,能吃能闹精力过剩的这帮人就要派人出去跳“丰收舞”,当民兵值夜班的更是例行公事,单位上领导也拿这事没办法,书记带班时就干脆领着上自家菜地里去。有回一个司机晚上来我宿舍玩,肚子饿了,鼓动个小青年去摘了些包米青菜回来,吃的时候随便问了句在哪摘的,告诉他后他笑了笑没吱声,第二天一大早,他老婆就过来宿舍区骂大街,原来昨晚摘的就是他家的包米。
小炮楼
说笑间,已到了车队,一眼看去,除了周边的山石仍是那样静默地注视着我们这些曾经的过客,一切都随着时间的逝去而失去了旧时的神采。车队已不在了,留下来的人都己退休,原来我们住的单身宿舍都拆了,在上面盖了家属楼让退休的人住,我们同批进厂的一个师兄弟小龙就仍住在这。他现在退休当起了三军司令,一口的四川合川口音至今未变,当年一起到河里游泳,见我的胖子师兄跳水,他一句“胖子把水都压了个洞洞囉”让大伙笑翻了。小伙跟车上黔东南运木材,车翻下80多米山沟,他比司机命大,活了下来,比我差一些,常常犯点腰腿疼的毛病,倒底还不算太差。车队门口的灯光球场,曾经是我们打发业余时间的最隹场地,现在灯光没了,连篮球架都没了影子,望着空荡荡的场地,心里忽儿有了一丝苍凉的感觉。转过身去,门口的小炮楼倒还是旧时模样,只是一楼没了传达,二楼也不再有值班的民兵了。这小炮楼可算是车队的“标志性建筑”了,有它在,所有的记忆就有了实实在在的座标。
车队分前后两大院,前院停车,后院修车。如今车去人散,前院近万平米的场地三分之一在加工金属构件,余下都放空了。望着这偌大的场地,恍然好似又回到那开着那百吨拖车往来奔驰的年代,一切仍那么清晰,熟悉。后院基本上没变,只是过节期间,各个车间都上了锁,院内看上去就象我们在时的星期天,就等着我们明早来开门上班。
从院里出来,几个人又开车直奔青鱼塘桥。这桥离车队不到二公里,是座普通的小公路桥,是我们早上跑步的折返点。桥下水流清澈清凉,每到夏天,对我们这帮子南方来的孩子,更是每日游泳的好去处。如今重返旧地,天青水蓝,景色依然,只是当年水中人儿脸上的稚气己是荡然无存了。桥面升高了不少,原来桥头石碑上“青鱼塘桥”四个字,只剩个“青”字露出路面。上苍有知,在这儿为我们留下了青春的印记。
永“酒”的回忆
从广州启程,酒就成了主角,头天火车上喝,第二天到了贵阳喝,晚上小兰为我们接风喝,第三天到阿陈岳母家喝,到晚又和登贵、小苑一起喝,这一场把三个广州回来的都放倒了,一来是几天没停酒,二来登贵的酒桌上功夫也长进了不少,这位军区大比武个人全能亚军,除了一身好功夫,头脑也特清醒,平时和我交往,活不用说完就能明白心思,这些年大概优势利用的好,成了酒桌上的主角了。小苑过去酒量很大,一顿一斤没问题,后来因血脂高才不喝了,这回两口子来看我,倒替我这个当师傅的挡了不少酒。
第二天,到小龙家,师兄弟几个约请车间主任、副主任,主任是小娟的爸爸,70多岁的人了,身体欠隹,在服药期间,烟酒不能,大家自然以适量为宜,谁知主人小龙一高兴,最后又抓住阿才再添了三两自泡的药酒,这下把还没完全从昨天酒劲中缓过来的阿才又放倒了。以致当晚到了于大姐家他就撑不住了,临时又被罗子拖去睡下,直到临走才爬起来。于大姐是个很感性的人,是个在一线工作的全国劳模,见到我们这些小弟回去看他,高兴的抱着我们直流眼泪,一定要张罗着为我们包饺子,吃顿团圆饭,后来才知道,开朗乐观的大姐原来身患多病,让她为我们这样忙乎,真有点过意不去,望她多保重。
黄果树
回一趟贵州,说实在的,时间挺紧的,若不是我的原因,真没太想去黄果树。三十年前,我和小兰等人上黄果树去玩,几人中其它人只在公路上望了望,只有我和小兰有兴致下去谷底观瀑,回程路上,见一面十米来高的悬崖上长着一株仙人掌,凌空飘出,从下方望去,颇有灵性。心念一动,仿似通灵一般,几下手脚伸展,我已攀到崖顶,将那饱纳天地钟灵之气的仙人掌缓缓摘下,看准一草丛轻轻抛下。做完这些,才发觉身处飘崖,下去要比上来更困难,只好双手抓崖回头探寻下崖之径。许是该当受惩吧,这一回头,身体重心自然外移,双手所抱之石竟然被我整块拉下,只觉全身一轻,人已重重掉到崖下。醒来后,人已躺在当地寨子里土医生的小屋里,老医生正手忙脚乱的为我作清创处理,见我醒来,一旁小兰才松了口气,过来对我说,也许情况很槽,老医手都发抖了,我一看还真是,张口我就跟他说,别怕,我都不怕你怕什么?老医生眼神怪怪的望了望我,说,我怕是你的腰杆摔断了。这么一说,我才开始担心自已。于是我又问老医生,要是腰断了,我要躺多久。医生说,要是能起来的话,18岁到28岁的人,一岁躺一天。第22天那天,我果然能下地了。也就是这个经历,朋友们心照不宣地安排了再游黄果树。
十月四日,既是黄金周,又在办瀑布节,尽管门票售价高达90元,旅游区内仍是人车蜂涌,挤成一团。这与印象中当年荒山野岭中的自然景观已是相去甚远,公路边围墙高耸,再也无法作停车远眺,原来隆隆的水声也完全消弥在吵杂的人流车声中,若不是大量商业文化元素在刺激着游人的感官,恐怕路过此地也不会知道十米之外就是天下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进入景区除了观景,我们这一行人很自然地多了一个目地,想看看当年我“落”难的地方,可惜人虽有意,天地无情,旅游设施的添加使得印象中的具体景观再也找不回来了,只能确定大体方位应就是现在的第一观瀑台,当年这里只不是山间小道经过的一小块平地而已,两者相差甚远,唯有徒呼无奈。
前次来,一方面路难行,二来有难中断了行程,瀑布后的水濂洞就没有去,此次当补上行程。贵州山洞多,我们在车队当地钻山洞,一个洞进去出来要花上几个小时,进的多了,就有些审美疲劳,所以,说实话,去水濂洞也只是想反正钱已花了,不去白不去,排队跟着走就是了。不过一路穿行后,真还是有点感触。水濂洞其实既不大也不深,就是一条横穿瀑后石岩的过道而已,不过奇就奇在这条天然过道它就生在石壁上,好几处洞壁外露。于洞内往外望去,乳白色的水瀑飞泻而下,腾起漫天水气如沫,洞内水滴如珠似雨,耳内水声似鼓雷鸣,一时间忽觉俗事不在,唯有清凉世界,只觉天人合一,不知人生几何。出洞方觉不枉此行。
老头·茅台
定好五号下午四时的回程机票,中午赶到花溪,不是为了别的事,就为了想寻访我们车队的大队长。队长姓刘,大伙一般叫他刘头,他儿子比我们还大,所以我们叫他老头。虽有不敬之嫌,实却含亲近之意。老头从东北调来,处事雷厉风行,为人豪爽大气,对属下严而不苛,威而不远,很得上下敬重,数十年过去,心目中仍重其为人风范。兄弟几人商定,走之前一定要去看望他一下。去到他住的小区已是下午二点,几经打听才找到他家。老头看上去身体还好,说话仍如以往般中气十足,见到我们这帮小淘突然冒了出来,更是笑语连连。不过毕竟已年过80,今年老伴又才走,话语中已明显感觉到反应有些慢了。不过一听见我们要赶飞机,他又象回到了从前,马上张罗着让儿子把茅台拿出,弄盘花生米,非让每人喝一杯再走。酒倒到杯里,才知到他已把酒戒了,想想从前,我们喝酒可是要挨他骂的,如今看到我们也成了半大老头,老爷子却拿出最好的酒“逼”我们喝,如此情怀,敢不从命。
酒罢相别,道一声保重,再见,老头!再见,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