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悖论解读与心理治疗——读丛中教授“心理之悖论”

(2007-07-24 14:29:37)
 

    “我不给那些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可以理解为只是一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省略语句,话的正解可以是:我不给那些给自己刮胡子的人(不包括我)刮胡子。省略了关于“不包括我”的说明,且这种省略是符合一般社会语言习惯的。同样,“我说的话是假的!”这句话也可以有它的正解:“我说的(那句)话是假的”。两句话的问题只是意思表达不完整,且都可以通过修辞的办法达到正确表达的目地,而且我们看看下面二句话:

——我只给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

——我从不说真话

    对比这两组句子,我们会发现后一组句子并不符合“自己是动作的发出者,自己同时又是动作的对象(闭合成环)”这个界定,且这两句话都是肯定句式,但它们所表达的自我否定概念却因为意思表达相对完整反而强于否定句式。如果对后一组句子是否为“悖论”有异议,那请看下面这句经典的悖论:

——凡事没有绝对(或:凡事都是相对的)。

    为什么我们愿意将这句话称之为经典呢?就是因为它表达的是我们的一种哲学理念,而这个哲学理念不单只是否定了我们借以表达这个理念的这句话,同时也否定了这个哲学理念。同时我们发现,它与其它悖论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它是个纯抽象的命题,没有具象的行为和座标,同时也无法用修辞的办法来作另行解释,但它却可以证明 “悖论”的存在,提示我们关注思想的实质性,总而言之,它并不是思想的目的,只是一种思想的模式,人们把这种模式称之为悖论。

    计算机的无限循环则倒是一个闭合成环的概念,不过对程序而言,只有无限循环,没有自我否定。而且很明显,不管是无限循环,还是自我否定(如果我们把自动保护程序或死机视为自我否定的话)或其它,都是设定的、执行的结果。电脑只是执行程序的机器,有程序就必然有执行,这与人类无须依赖实际行为而进行的抽象思维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就目前为止,人类还无法把“自我否定”这个概念转换成计算机语言,换言之,只有当电脑能为自己设计程序时,才有可能出现电脑的自我否定问题——无须执行的自我否定程序——程序悖论。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只是描述了行为主体同时选择了二个相互冲突(不相容)的行为的事实,这个事实具有悖论的性质,但这句话只是对事件的描述,本身并不能成为悖论。重要的是:行为主体同时选择的是两个相互冲突(不相容)的行为,行为主体所作的选择才具有自我否定性。所以这只是一个设定的悖论。也正因如此,丛先生要称之为“文化中的悖论”。其它成语的情况基本类似。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是又一个著名的哲学经典命题,认为这是一个悖论的理由也许是基于对这句话的反向推理:我不思则我不在。要展开的话会是另一个问题,这里只说一下感知和认知的不同。我们告诉别人:我是存在的,用不着证明。实际上是告诉别人:你我都有感觉,所以我的感觉能让我感知到我是存在的,你也就有同样的感知。我们把通过感觉得到对事物的认识这种模式叫做感知,我们有共同的感知方法,因而无须证明。假设你同意了这个观点,那么就有了个新问题:你和我的感觉实际上是各自独立的,所以你我实际上只是对自己的存在有所感知,但我的感觉和感知并不一定能证明你的存在。比方说你我都不能凭自己的感觉证明秦始皇的存在,也无法感觉没有你我的世界是否存在。事实上,人对所有那些不能凭感觉感知的事物都有一个“确认”的问题,人类语言规则告诉我们,对于那些新的事物,如果已有的词汇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其性状,就必然会出现新的词汇来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有了“认知”这个概念。有了“认知”,我们就知道为什么那些抽象的东西我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却仍会认同了。老子大约是“认知”的最优秀的先行者了,他告诉我们,只要逻辑上合理,那些看不见也摸不着的东西也是可以认同的。笛卡儿的命题实际上并未将感知和认知明确区分,干是后人看了也就容易犯糊涂了——我到底存不存在?但是我们从感知和认知这个角度看就会明白,认知之所以可以被认同,只是因为它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而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所以我们可以认同。但同时命题里的“我”必须是符合题义的抽象的“我”(所有的人),如果以具象的“我”(每一个人)来解读,那当然就会得出“我不思则我不在”的悖论了。由此可以看出“找到主体,回归主体,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暂时闭上眼睛,暂时放下逻辑思维,让自己的记忆表象在内心浮现,让思维进行自由联想。这时,主体的所有感受都复活了,主体获得了自己的存在感,又重新获得了内心的自主和自由。”这个操作办法是可行的,只是它只停留在了经验层面,并未从思维规律上去了解“自我”,所以只能做到找到主体,回归主体,而不是认识自我,重塑自我。也正因如此,才会去发掘“心灵”之秘密,而不是探索思维的规律。

    而对于心理治疗来说,“找回自我”仅仅是让病人忘掉现在,回到从前,这也许对大多数人是有效的办法,但我们也看到,许多心理医生也要去寻找他人的辅导,很明显,这个办法并没有让病人的思维能够掌握自我,只是让病人自由的思维去接受某种约束。

    现实社会里的心理治疗,也许的确是更需要以“找回自我”为手段,但心理科学则更应向思维科学靠拢,从经验学科和统计学科中走出来,这是一个方向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