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哲学思想随笔 |
步社行悟:哲学史假象——说老子的<<道德经>>与<<形而上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工”字大概难落实了点,而且用“异曲同工之妙”这类词来表述,似乎有异于先生的思维方式,可能有点困难。我的看法是<<道德经>>是用感性思维的方法来思考,用理性思维的文字来表述,<<形而上学>>则恰好相反,是用理性思维的方法来思考,用感性思维的文字来表述。不过,相同的只是两者都兼用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应当不能用“同工”来形容吧。
步社行悟:哲学中各主义本原假说——
唯理主义--理解:事物的存在有支撑存在的自身规律和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的条件,所要做的是认识所有可知表现并建立联系,没有绝对主体规律,而只是相对使用,从而确定存在依托和转化条件.
没有绝对主体规律,而只是相对使用——如果把这句话翻过来“只有相对主体规律,而没有绝对使用”是不是更贴近现实一些?
循环主义--连接:将所有已发现的事物主体相连接,并且主连接链上有分联系但不作为主要思考方向,一切存在的事物只做可连接的循环链思考.
问题是事物之间的连接是多维的,连接链的概念难以周全。如果用多路循环来组构事物的本体,倒是能与工具理性的解构世界方法相偶合。
源点主义--延伸:将所有已发现的理论事物作为起点,逐步由认知行为进行现实联接的过程,主要思考方向是理论在现实结果中的体现和确定.
这里有个根本性的问题,当我们把所有事物抽象为“存在”,那么在时间态中,它就有个关于“过去”和“未来”的认知和界定问题,把这个问题交给“源点主义”恐怕还是解决不了。
我想,把这三个主义带给程序设计师,应当是大有补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