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世纪大讲堂之另言 |
以人口问题解读康乾盛世,这也是有别于传统史评的观点,更是有别于曾子墨所谓“帝王文化”观。清朝有政治、法律、经济和文化四个问题,郭先生以经济问题为主线展开,但却未作更进一步的分析(当然,纯经济政策的分析也许会令国人觉得丢脸),事实上,治国之策从来都是在多个方案中评估与选择中产生的,当时的中国,农业经济上挖潜已无可作为,出路有如今天一样只有二条,对内搞活、对外开政,与今天不同的是,当时的“外”是强盗们世界,要开放须得先自强,而清朝统治者很明白,自强就意味着要对内搞活,经济问题势必要转为政治问题。一是政权的合法性,二是专制与腐败,而政权的合法性正是满清王朝永远的心病,它直接约束了统治者对治之策的选择。吃饭问题,该做的都做了,通货膨胀,根本不懂,贪腐已成制度病,无药可治。在许多天真的国人眼中,学人外扩(那怕就叫侵略)也许会是一个好的选择,可别忘了,康乾盛世的代价是清人放弃其征战文化而全面吸纳汉地的农耕文明,政权的合法性忧虑和统治理论上的汉化,使得大清帝国早已远离其开疆先祖的观念与思维,再度外扩,不单没有征战的实力和军力,连征战的意识都只停留在“卸外敌”的层面上,外扩根本不可能成为国策的选项。
郭先生的解读,角度是理性的,但学术上仍沿袭了传统的方法,对习惯于传统思维的人,应当说还是很有启迪的,如果用更理性的方法来解读,或许愿意接受的人反而会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