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情结
丁纯
两年前,我很幸运地来到广州读研。宿舍的另室友吴君来自湖南长沙,他也算是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了。若说我和他相见恨晚,可能有些夸张,可是两年多来,很多共同的话使我们的友谊也与时俱进。
所谓共同的话题,其实就是关于我的故乡安徽的一些事情。吴君谈起我的家乡好像如家珍,比我这个土著安徽人懂得还多,什么黄山迎客松、合肥的环城公园、淮南八公山的豆腐……这些常识我当然熟稔了,可是当他谈起安徽的历史掌故,我经常是“大眼瞪小眼”或者干脆不懂装懂了。每遇到这种情况,我便会忿忿地说:“你小子一个正宗湖南人,怎么对我的家乡这么了解?是否到安徽留过学?”吴君被我几次逼问,终于道出了他喜欢安徽的原因。
1991年的冬天,吴君和他大学同学小李从马鞍山长江边出发,步行游览长江沿岸秀美的风光。长江美丽的景色和许多令人心驰神往的传说,使湖南学子赞叹有之、感慨有之。第三天的傍晚,暮色苍苍、炊烟四起时,两人发现所带“干粮”已被全部消灭,身上的钱也变得羞涩多了,在村边的小酒店吃简单的饭都不够。吴君和小李商量,若在江边找个村子借宿一晚,能喝点酒、暖暖地睡上一觉。第二天再上路,岂不更好?
他们找到了一个村子敲开了一家门,开门的男主人大约50多岁,说话沉着而又彬彬有礼。吴君拿出学生证,大致介绍了情况:出来旅游,干粮尽了,也没钱了,现在天又黑了……男主人没有等他支吾完,就把他们让进了屋子内。一晚上,米酒、热茶、腊肉、热辣辣的羊肉汤伺候,让这两个年轻人不知道说什么好。第二天上路时,主人又让他们的带了很多的肉和年糕等。
吴君给我讲述这段经历的时候,满脸的真诚。我看得出他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普通的安徽人心存感激。我揶揄他:“你吃了人家的,东西,当然说好话了,‘吃人的嘴软嘛’。”吴君辩解道:“并不是这样,在我认识的安徽人或者我朋友眼中的安徽人,大多能吃苦耐劳,待人真诚厚道。就拿研究生来说,在北京、上海的一些重点大学,安徽籍的研究生比例都接近三分之一,安徽人做什么事情都扎实。”
吴君的肺腑之言,对一个了解家乡的人来说,觉得是真实的。安徽人“谁也不惹”,出门在外或者在家都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而不想着哗众取宠,想着走捷径。《广州日报》上有篇安徽老乡写的文章《向北,向南》,大意说从安徽出来的许多学者做人、做学问都堪称楷模。像胡适、朱光潜、宗白华等大师级学者,至今提起,依然会萌生仰慕之情。
闲聊时,我常给吴君说,“安徽现在变化可大了。早已不再满足江南丰收有稻米,江北满仓是小麦了”。不要说吴君,我每次从广州回家路过合肥或到蚌埠、芜湖访友,看到美丽的城市就感到特别的骄傲自豪。
颇有文采的吴君,理想是找一位安徽女子做妻子。在我面前表现是再自然不过的了,也为了讨好未来的女友,他特写了歌词《江淮情》。什么“江淮的山水,江淮的人,江淮的儿女,江淮的情……”这小子,简直要叛变成安徽人了。
发表于2003年2月18日新安晚报人生百味副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