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村的“大学生”

文:丁纯
我们村在我考学之前,共有5位大学生,其中3位都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老牌子”。
村里首位大学生是铜顺子,学名叫华为国,弟弟叫华为家。铜顺子读的是皖南大学化学系。毕业后分到了祁门县,工作了几年后又调去了黟县工作。村里人不认识“黟”字,就说铜顺子在黑多县上班。此人自大学毕业到退休只回过一次家乡。我们对他的印象不深刻。铜顺子的弟弟铁顺子因哥哥对其帮助不大,也很少谈及其兄,责怪铜顺子没家乡观念。铜顺子和阿爷(我父亲)是童年的玩伴,关系要好。阿爷常用铜顺子当年所说的话教导我们兄妹,大致意思是读书类似于耙地,耙地就是把庄稼地里的土疙瘩弄碎,读书也是如此,知识点不能有盲区。铜顺子的话对我有用,受益匪浅。后来读研时,班里有一个女同学马青老家是浙江象山的,居然能熟练背诵全四册的《新概念英语》,马青也晓得读书的妙诀,那就是读透,不能夹生。马青硕士毕业去了深圳。
第二个“老牌子”叫大掌子,村人喊他陈文进,淮南矿业学院毕业的,不过学的是医学,以前那所学校不叫矿院,叫淮南医专。文进毕业后到了宣城地区做到经济委员会主任的职位,应该是不小的官了,可惜,怕老婆。他和我是表亲,我该喊他表哥的。他父亲出殡那天,他赶回到家,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伤心透了。模样就是个小老头,矮矮的,胖胖的,夏天穿“两道巾”的背心,显得十分随意,与其他的没读过大学的乡邻没啥区别。我们村最常谈的不是他,而是他父亲的早婚,大掌子只比他父亲小15岁,也就是说他爸爸14岁结婚,15岁生了他。到了老年,他和父亲看起来差不多大,别人都误以为他是弟弟,父亲是哥哥。我近距离接触过文进一次,他告诉我,“要常翻《新华词典》,里面没一句废话,对写作大有裨益。”于是,我就常看词典,掌握不少类似“茴”字几种写法的知识。
石墩子,在“老牌子”中排第三,大名石宗记。他是四川电信学院毕业的。前阵子我查了全国高校名录,现在好像没有这所学校了。难怪,他是1964年毕业的。我们村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原因在于,他当官当到了县广电局的局长了,每年在午收“双抢”季节,光着脊梁,穿着大裤衩子,去割麦子、打麦子、扬场。他累了就在树荫下眯盹一会儿,不叫苦不叫累。割完麦子,又抢时间种玉米、点花生,看起来一点不像“吃粮票的”。他在县城结了婚,对象也是广电系统的,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飞黄,二子叫腾达,不过两个儿子的成绩好像都不如其父亲,在高三复读了几年,最后飞黄是省电大毕业的,腾达是安徽农业大学的自学考试毕业,都是大专学历。人们避免尴尬,瞅着这样情况把飞黄、腾达喊成了小飞、小腾。石墩子爸爸有次和邻居发生争执,对方拳头硬,想大打出手。石墩子父亲处变不惊地说:“我不和你比拳头,你家可有大学生?”邻居羞愧难当,支支吾吾找个台阶就退让了。
等到我们村的第四位大学生出现时,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属于“新牌子”了。他叫赵志勇,是我同学的哥哥。当年他中考分数可以入读固镇师范的。因为志向远大,想考大学,想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读了固镇一中。他家穷,虽然还不至于揭不开锅,但是他每周末回家,都会去田里捡拾农人遗弃的庄稼充饥,比如:玉米秆、花生、番薯之类的。三年后,他奋力考上了安徽大学行政管理大专。本来,他的分数可以考上安庆师院、宿州学院这样的本科的,可他信奉“好的大专比孬的本科强”,就报了行政管理专业。毕业后没有进行政部门,到了阜阳的一家企业,做了部门经理。那家企业把他派到了合肥市。我们村子一个人到了合肥办事,去找他,志勇开了辆桑塔纳到车站接他。到了他公司,店里摆满了全自动麻将机——转行到娱乐业了。原来志勇原先的单位效益不佳了,他买断了工龄,瞅准了商机去卖麻将机,难怪志勇回家过年操作麻将机比较稔熟,原来是有专业基础的。那天中午志勇出手阔绰,请村人大吃了一顿,点了不少巢湖的时鲜。不用说,他还带了大大小小许多的礼品回来。志勇一段时间就是我们村的神话,成了年轻一代读书人的榜样。我和志勇曾同桌就餐,听他高谈养生经,什么“少吃盐,多吃醋,没事下楼走几步;多看书,少说话,有空多去赏晚霞。”几年后,村里考上个外国哲学专业的研究生陈殿清,殿清张嘴闭嘴康德、黑格尔。村人认为研究生“高大上”,羡慕研究生,志勇就被比下去了,名气逐渐淡了。最近,志勇不卖麻将机了,卖些专治“三高”的保健品,我还去他微店里购买过保健茶叶。
第五位大学生,是我的堂哥。他叫丁勤奋。实际上,名如其人,他的确很勤奋爱学习,经常坐乡村大巴车去市里的外文书店买书。初一就自学完了初二几何,初二就自学完了初三化学。秉烛夜读、闻鸡起舞用在他身上颇为恰当。他喜欢英语,他把单词抄下来贴在墙上,没事就读单词、背单词,每次考试成绩都名列前茅。结果高考那几天偏偏闹肚子,结果连华东师大也没沾边,被宿县师专录取了。我堂哥为人的信念是坚持“两个与”——“与人为善”“与世无争”。他后来在一家高校做到了副处级,组织上看他老实、实干,拟提拔他,他主动建议把机会让给能力更强的同事。我私下问堂哥缘由,他说:“做副职更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我不争这些。”堂哥生活态度也影响了我,在利益面前退一步,在工作方面进一步。
我们村常拿上述几位大学生的事迹教育晚辈,村里民风淳朴,把“耕读传家”奉为圭臬。现在,村子里大学生比比皆是,当年可是百里挑一,万里挑一。我起初读的是中师,后来进修大专、本科,都是受他们的启发和感导。只是,社会发展了,大学生也不再是当年的“香饽饽”了,不管怎么说,读了大学还是要增加使命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才是我们每位大学生务必牢记的。2004。03.27芜湖日报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