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均《數學原本》(2017版)
(2017-11-12 18:16:41)(我哥寫的數學書。不知啥玩藝。他堅稱普羅百姓只要識字的都能看懂。我就一句也看不懂。他從大學起就不上課了天天路燈下研究這個。。。)
这本《数学原本》是以极端高级、严密、规范的方式写成的。她大异于一般的数学书,我想应该是您从未见过的。您只要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一点。作为我本人来说,写一本普通“科普”式的数学书一定是多余的,还不如不写。
本书首先为数学提供一个严密的形式化基础(在§?“元数学引论”中),然后,在该基础上展开作为形式理论的“经典数学”之最基础的内容:
集合论(§A),范畴论(§B),泛代数(§C),模型论(§D),基础代数(§E)。
这样,本书可分为“部分I”与“部分II”:
“部分I”是§?这特殊的一章,“部分II”是余下的§A、§B、§C、§D、§E这5章。
如果说“部分I”是数学这棵大树的根部,那么“部分II”则处于其树身的底部——由这个底部出发,我们可以构建出全部的数学大厦。
“部分I”是非形式的或直觉的,其内容是构建和讨论形式系统QMK,属于“元数学”的范畴。
“部分II”所从事的,是从“部分Ⅰ”出发,来展开作为形式化理论的经典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除少数地方外,属于“形式数学”的范畴。
Euclid在其著名的《几何原本》中第一次对数学的一个分支——几何学进行了公理化,使之基本上成为一个演绎系统。十九世纪末,G.Peano又完成了算术的公理化。在其后兴起的公理化运动中,数学的许多其它分支也陆续完成了公理化。G.Frege在公理化思想之上进一步提出了形式化思想,从而以严密的形式系统取代了原来素朴的或直觉的公理系统。“元数学”所研究的正是形式系统。
元数学与经典数学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形式的或直觉的,后者则是形式的;就研究方法而言,前者严格局限于有限性方法,后者则没有这个限制。
那么,什么是有限性方法呢?法国数学家J.Herbrand给出了一个极好的描述。他说:
“(有限性方法)就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论证:其中人们所涉及的只是有限的和确定的对象;它们都是明确定义的,而且这种定义可以保证对它们进行单值的计算;除非指明构造方法,我们决不断言一个客体的存在;我们决不断言一个无穷整体的所有对象x所构成的集合的存在;当我们说一个证明或定理对于所有这些x都成立时,是指对于每一个特殊的x而言,都可重复问题的一般证明,从而这种证明事实上也就是特殊证明的一种原型或模板”。
经典数学既已成为形式理论,它就应该建立在一个形式系统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系统本身的表述必须具有严格的有限性。例如,要求其中只有有限个形式符号。
经典数学可以化归为[形式]集合论,其形式系统自然也就是集合论的形式公理系统。
目前,这样的系统已有多个,其中使用最广的是ZFC。此外,NBG是在某种意义下与之等价的另一个著名系统。而本书所给出和使用的,则是强于它们的较为特殊的系统,作者将其命名为QMK(取自Quine-Frankel-Kelly)。
尽管人们并不希望公理系统太强,但本书仍采用QMK作为集合论的形式公理系统。其原因有三:
第一,与ZFC及NBG相比,QMK可以满足我们更多的需要,推演出更丰富的内容。例如,在QMK中,我们可以展开范畴论,可以定义“类值函数”,可以有“强选择公理”,可以定义论域为真类的模型及其“超积”,等等。这些在ZFC与NBG中是做不到的。
第二,在数学的许多地方,用QMK来处理远比ZFC与NBG方便、简明。
第三,尽管QMK强于ZFC,但当我们相信ZFC中的公理是“真实的”时,某种哲学信念将迫使我们承认QMK中的公理也是“真实的”。
D.Hilbert在其著名的“Hilbert纲领”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形式系统的相容性、完备性、独立性问题。就形式系统QMK而言,已有如下结果:
(1)“QMK的相容性问题”——此问题不可解。因为,根据G?del第二不完备性定理可知:如果QMK是相容的,那么,证明这个相容性必然要用到极其“异常”的方法——它“异常”到不能在QMK中加以形式化的地步。
(2)“QMK的完备性问题”——根据G?del第一不完备性定理可知:如果QMK是相容的,那么它是不完备的,而且这种不完备性是无法“补救”的。
(3)“QMK的独立性问题”——此问题的结果是:如果QMK是相容的,那么它也一定是独立的。
由于本书是从原始的形式系统出发而展开的,书中的每一论断将只依赖于在它之前所介绍的内容(这种严格的逻辑顺序只在少数例子及注记中稍有放松)。也就是说,本书是完全自给自足的。因此,从理论上说,阅读它所需的预备知识为0。
本书热衷于介绍概念,却很少有具体实例说明。这是由本书的性质决定的。如果要详细讲解每一概念的来龙去脉,将会大大突破篇幅的限制。虽然这会使对一些概念的介绍显得抽象、空洞,但其在逻辑上是毫无问题的。而且,除了非常明显的命题,本书不会对任一定理的证明偷工减料。
从具体到抽象是数学发展的大道,具体的例子往往是抽象概念的源泉。但是也不能太过强调这一点。我认为,先抽象后具体,虽在直观上困难些,但这种困难只是暂时的。而且,随着您其后数学知识的积累,自然会对原先的抽象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书的符号化程度极高,能用符号表达的内容就尽量不用语言描述。若要用语言描述,也力求简短。
使用符号,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一套适合的符号,决不仅仅是起速记、节省时间的作用,它能够精确、深刻地表达某种概念、方法和逻辑关系,大大有助于人们的数学思维以及发现新概念、新思想。一个较复杂的公式,如果不用符号而用日常语言来叙述,往往十分冗长且含混不清。这一点在古代数学中显得尤为突出。
遗憾的是,现今仍有不少作者沉溺并习惯于用语言表述,而吝于使用符号。这实际上也会让读者阅读时感觉吃力而产生厌倦。
可能您会抱怨本书介绍的术语、记号过多,不适合普罗大众。但我深信,一个数学爱好者多记些额外的术语、记号,将会使他受益终身。
本书特别注重定义的严密和定理证明的严格、详尽。而对于某些定理的证明,特别是篇幅较长者,为不使它们过多地挤占正文版面,我们将其列于正文后的附录中。
如果您能通过对本书——特别是元数学部分——的阅读,而对数学严密性的理解达到一个真正完美的境界,作者将不甚欣慰!在书中元数学的部分里,“大源定理”对于经典数学达到真正的严密化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看似自明、实际证明却极为繁难的元数学定理,是作者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提出并证明的,请予以高度关注。
本书2009版为初版,2014版对初版中的“多项式C-代数”等内容作了重要增补,现在的2017版增加了“基础代数”一章。这一章包含了数系的扩张:
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复数→四元数
这可视为数学严密化工作基本完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虽然如此,限于篇幅,还是有大量的基础内容没有涉及。例如,交换环上的多项式、Boole代数、拓扑……
在进入前,请先阅读本书“使用说明”。这对您很重要!
为方便查找,我们对定义、定理实行统一编号,同时在书末编制了详尽的索引。
感谢您认真阅读本书!
安徽省绩溪县教育局
电子邮箱:550379291@qq.com
网址:https://pan.baidu.com/s/1jIkoV0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