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立传的李春烨

(2025-11-12 04:44:24)
分类: 谈点历史

不久前,我到福建去转了一大圈,最后第二天去了泰宁县(隶属于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依次游览了泰宁古城和大金湖。泰宁古城坐落在泰宁县城关,其标志性的建筑是尚书第,是明代兵部尚书兼太子太师李春烨的府第。它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规模宏大,布局精巧,是福建省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

李春烨做到兵部尚书,相当现代的国防部长,是名副其实的高官,但喜爱历史的我还是首次听说了他。回来后,我找来家中的几本有关明代的书籍,仍没看到有关他的介绍。

于是,我就从网上搜索有关他的资料。度娘对他的介绍是:李春烨,1571年—1637年,泰宁人。他的人生之路,与“6”结缘,以10年为一台阶:16岁中秀才,36岁中举人,46岁中进士,56岁隐退,66岁病逝。后人用“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急流勇退”来概括他的一生。然而他留给我们的却是死后的“大忠大奸难评说”。《明史》、《泰宁县志》都没有他的记载。可以断定:他的一生对中国历史没有产生什么重大影响,只是一个庸官罢了。在大太监魏忠贤倒台之后,他也受到牵连,被定为《钦定逆案》八等罪中的“七等罪”,判入狱3年,据说他并未入狱,而是花了不少银两赎回来的。

我又从“三明党史方志网”上找到了一篇题为“话说李春烨”的文章(可惜不知道作者是谁)。该文说:李春烨虽然贵为兵部尚书,但《明史》无其传,《福建通志》也无其传,就连地方志书,如《邵武府志》、《泰宁县志》都不为其立传。这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魏忠贤把持朝政时大肆封官许愿,所谓“尚书多如狗、侍郎满街走”。何况李春烨在尚书一位上呆得时间很短(仅一年),也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事迹,不立传也可以理解。二是他有“污点”,依附阉党。所以,我们现在能收集到的有关李春烨的资料是少之又少。

该文还说:我们现在对李春烨生平的了解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资料。(1)明崇祯时的两广总督沈犹龙写的墓志铭,其中讲到李查处下官侵冒军饷、赈银的案件,为朝廷追回了数十万金钱。又讲到李曾上疏皇上,请治魏忠贤的不忠之罪。(2)民国29年(1930年)版《泰宁县志》补入了“李春烨传”,仅百余字。但其中“把福建不建魏忠贤生祠的功绩归于李春烨是太牵强附会了。”

该文总结道:“李春烨的性格是双重性的,既有传统文人正直一面,也有其软弱、妥协,甚至贪婪的一面。”“李春烨是一个贪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一座耗资数十万白银修建的‘尚书第’就足以说明问题。但是,这白花花的白银是不是靠‘卖官’所得,值得怀疑。因为东窗事发时,崇祯并没有治他贪赃枉法的罪,也没有把偌大的一座‘尚书第’充公。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我们只能给他安上一个‘巨额财产不明来由’罪。”

我还查阅其他的一些资料,从而对没有立传的李春烨生平的基本面貌有了大概的了解:他并没有如他的好友沈犹龙为他写的墓志铭所说的那样品行高尚,而是在当时官场复杂的漩涡中精于自谋,善于自保,但尚未丧失做人底线的那类人。尽管他确是贪官、庸官,但他留下的尚书第今天已经归属人民,已经成为泰宁旅游的名片了。

          20251112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