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必要强求有趣
(2025-08-11 06:10:42)| 分类: 谈点文化 |
作家张欣在《新民晚报》开有“纸博”栏目,本月6日在这个栏目发了题为“有趣更难”的文章。其中谈到了她的一个熟人,一个实现了财富自由的女人,交际甚广,喜欢旅游,喜欢参加高端冷门班(如文物班),还经常请朋友吃饭,但大家却都认为她“非常无趣,三句话就聊不下去了。”
张欣觉得当下能否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是重要的,“情绪价值的门槛就有有趣,一个无趣的人是提供不出情绪价值的。”她并接着分析了熟人的问题,共五条:一,不够真实,“装得特别彻底太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了就会假,假人怎么可能有趣。”二,不会自嘲。三,没有自己的观点。四,“沙化思维”,“同样是去肯尼亚为什么别人的感受是奇遇连连充满刺激,自己却闷出鸟来,就是你没有感受力嘛。”五,学习不够。张欣并认为:“有时候有趣比有钱还要重要,因为人生实苦,永远都是一个麻烦接着一个麻烦,无穷无尽。按部就班的忍耐是很折磨人的,有趣是幽默的基石,能化解部分苦难,是人生的止痛药。”
我赞成有趣重要的说法,只是,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没有见到类似张欣熟人的人,有男有女。他们往往被称为“闷葫芦”性格,那位熟人交际甚广,肯定不是“社恐”,只是十分内敛,不善表达,所谓“茶壶里煮水饺,肚里有货倒不出”而已。同时,不应轻易给她扣上“沙化思维”的帽子,她没有向别人讲述在非洲旅行的奇闻轶事,并不是“没有感受力”,而是感受到了,但难以用恰当的语言来描述。我也有类似的一位朋友,不仅大家聚餐时一声不吭,而且我们单独相处时,也总是我长篇大论,他的话语只有几个字,我开玩笑说他是在“拍电报”。但相处久了,我发觉他的内心世界其实非常丰富,而且对人真诚可靠,值得交往。
还需要指出的是,自嘲确实是情商高的表现,是有趣之人的一种标签,但有趣的趣味也有高低之分,个别“有趣”之人敢于自嘲,却流于庸俗,甚至低俗,将肉麻当“有趣”,我并不欣赏。
我们应该提倡每个人都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努力为别人提供一些情绪价值。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闷葫芦”性格的人,他们要完全改变,几乎没有可能。他们不能为别人提供情绪价值,就让他们自娱自乐,自得其乐,有何不可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