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下赵灵熙
(2025-07-03 05:18:56)分类: 也谈体育 |
我是一个体育爱好者,但之前对网球这项运动关心并不多。近几年来由于中国网球再次掀起新的高潮,才开始关注网球,并对国际网球运动的发展现状和国内网球高手的竞技水准,有了大概的了解。
最近,我读到了陆小天的两篇文章,才开始知道中国有这么一位年轻(出生于2000年1月)而又不应该忘记的网球人士——赵灵熙。第一篇文章“赵灵熙为什么突然就在国内火了?”主要介绍了小赵的人生历程:2017年就与许育修在澳网青少年组的双打决赛中逆转夺冠,是中国大陆男网的“第一人”,比吴易昺在2017年底的美网青少年组夺冠更早。但此后“命运却和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伤病成了他职业生涯的致命杀手,“2018年后,赵灵熙的名字从职业赛场消失,悄然出现在上海某俱乐部的教练名单上。”“今年,已经25岁的赵灵熙重新回到职业赛场,可能是曾经作为职业球员的固执,也可能是对过去一切的不甘,他又回来了!”该文分析道:“职业网球这条路是无比残酷的,能够在职业网球站稳脚跟的人寥寥无几,而能够最终站上金字塔端的球员更是几十万人中也无一。”郑钦文“高达2000万的培养成本让她的每一步都有国际化团队支撑,也让她从技术训练到体能康复形成完整体系。”“反观赵灵熙,他的团队支持与参赛资源显得单薄无力,甚至有段时间,赵灵熙几乎是全凭‘自费参赛’硬扛着走过来的。当记者问及他‘为何未能复制青少年的辉煌’时,他苦笑着指了指膝盖上那道手术疤痕。”
第二篇文章“赵灵熙:网球之路的‘难’是常态,重在‘修心’与‘成长’”则是赵灵熙坦率分享了他对职业生涯、转行经商以及人生价值的一些看法。“他坦言,没有哪条路是容易的,任何顶尖球员的成功都必然伴随‘磨难’!他说道:‘如果你想成为费德勒,那你一定需要去经历费德勒的磨难。”他“谈起自己如今投身网球教学并成功打造出‘全国数据最好的学院之一’,赵灵熙认为,这是一个充满热情的主动选择,这从来都不是什么‘被动或者无奈的原则’。他将其定义为‘另一个网球的职业生涯’”。“他坦然承认并非人人拥有顶尖天赋,因为这意味着那需要经历‘更多的磨练和苦难’,但这也正是‘人生的常态’。”作者表示:“赵灵熙的故事给我带来了很深刻的思考”,“对于那些有意愿让孩子参与到网球运动中的家长来说,追求卓越的同时,孩子们内心的修炼与多维度的成长是否会忽视了?在浮躁的时代洪流中,‘学习’与‘进步’这一恒久的价值又被多少人遗忘了呢?”
尽管我刚刚听说了赵灵熙的故事,但内心被他如此年轻,但见解却又如此深刻所触动了。他“出道即巅峰”,但又因为伤病和缺乏强有力的团队支持,之后未能延续辉煌,无疑有些悲哀。我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应该设法让网球球员的培养成本今后能够有所下降,对有潜质的网球苗子给予更多的帮助,因为并非所有想学网球的孩子的家长都拥有郑钦文父亲的财力。
赵灵熙现在虽已回到了职业赛场,但即便要成为国内的一流选手也几无可能。我觉得他将从事网球教学作为“另一网球的职业生涯”是正确的,并希望他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和收获。上海曾经是中国网球的重镇,但现在只有张之臻算是国内的一流球员。赵灵熙假如能培养出优秀的弟子,也是某种意义的重铸辉煌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