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为功创奇迹
(2025-06-16 06:05:19)分类: 时事漫笔 |
近日,我在网上浏览到一篇题为“中国最励志县城,用70年做成一件事”(作者:段志飞)的文章,感觉非常振奋,有点激动。
我这样的年纪,原本是不大容易被一篇小文所感动的,但该文所反映的事实确实堪称奇迹,所歌颂精神真的惊天地,泣鬼神,没法不被它感动。该文说的是位于山西省的西北端,隶属于朔州市的右玉县,坚持70余年植树造林,因而改天换地的故事。这里曾经“是中国版图上最荒凉的坐标之一,毛乌素沙漠的风裹挟着黄沙,年复一年地冲刷着这片土地。1949年,右玉的森林覆盖率不足0.3%,土地沙化面积达76%”,但这个“因‘走西口’而闻名的小城,最近在社交网络上火了起来。这一次出圈,是因为诞生在这里的艺术‘觉醒’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绘画、摄影爱好者从千里之外赶到这座位于山西与内蒙古交界处的边塞小城,寻找创作素材。”画家小刚说“自己来到右玉,就像走进了‘枫丹白露森林’,仿佛置身在巴比松派的风景画中一样。”
该文接着谈到:“一个是黄沙漫天,一个是枫丹白露,这两个版本的右玉,怎么看都不像在说同一个地方。只不过任谁没想到的是,右玉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到现在的‘欧洲风情’,中间有无数个有关‘右玉精神’的故事。”“2018年,由吴子牛执导的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讲述了自1949年以来,右玉历届县委、县政府带领当地人植树造林、改造生态环境的故事。右玉的县委书记都是‘树书记’,种树是这片土地的头等大事。”“右玉自媒体人‘空白哥’,一直以来都在为推广自己的家乡制作短视频。据他介绍,‘种树’在右玉曾是比‘养活孩子还要难’的事。”但是,“从‘哪里能栽哪里栽’到‘漫山遍野绿起来’,右玉人用70余年种下1.4亿棵树,右玉的森覆盖率跃升至56%,从‘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树,成了右玉的‘立身之本’,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变。”
让我继续当一回“文抄公”,再引用该文的内容吧:“今天的右玉,是山西第一个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区,杀虎口古堡的苍凉与南山森林公园的葱郁交织,秋日的层林尽染与春夏的绿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此,生态旅游成为了新的‘金饭碗’。”“如今,绿色产业更重塑了右玉的经济版图:1.8万亩人工沙棘林、46万亩小杂粮、4.2万亩多样化种植、90万只羊和100多家专业养殖园区,构建了完整的生态产业链。”“当生存不再是问题,美便悄然生长。右玉的四季色彩——春的嫩绿、夏的苍翠、秋的斑斓、冬的素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画家。中国油画界的‘右玉写生热’由此诞生,艺术家在此捕捉光影与生命的对话。”
我喜欢旅游,到过祖国的不少地方,但之前不要说没去过右玉,甚至还没听说它。看了该文后,我又从网上搜索了有关右玉的资料,对它作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右玉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巨大而又深刻的变化,是当地民众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锲而不舍,持续苦干,久久为功的结果,也与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密不可分。18任县委书记和县委、县政府一班人,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久久为功,同样十分感人。同时,右玉的变化又一次形象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
当然,右玉人民创造的奇迹,也是中国人民几十年来艰苦奋斗,改天换地的一个缩影。右玉的变化,并不是孤例,2016年我去河北内蒙旅游,在河北省承德市北部参观过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同样感觉非常震撼。历史上,这里曾经是广袤的原始森林,但解放初期,森林竟已荡然无存。此后,几代人克服重重困难,在此建设人工生态森林,如今已是112万亩的人工林海,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它已经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同时,它也是北方最著名的摄影基地,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末了,我想说,今后准备抽时间去右玉转转,亲眼目睹这片创造了人间奇迹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