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物不应该成癖
(2024-01-28 05:43:51)分类: 时事漫笔 |
近日,我在“澎湃新闻”上读到一篇题为“断舍离与囤积癖”的文章,它摘自王小伟所著的《日常的深处》。其中提到:“据我观察,我们和父母这代人,对待‘物’的方法差距非常大。老人爱囤东西是一个普遍现象。‘80后’‘90后’的父母仍然有囤积癖,非常善于在狭小的空间中大量生产角落。”它举了一个例子:2005年,艺术家宋冬做了《物尽其用》展览。这个展览占据的空间非常在,摆放着宋冬母亲赵湘源女士毕生搜罗的各种物件。《物尽其用》曾在韩国光州双年展等多个国家亮相,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后来,宋冬想到了一个狡猾的办法,半带恐吓地告诉赵湘源厦门的房价,1平方米高达4000块钱。要把4000块钱1平方米的地方变成杂物间,实在是得不偿失的。据说这一手段立竿见影,赵湘源最终停止了往屋里囤东西。”
该文还提到:“为了反抗囤积,日本作家山下英子写了一本《断舍离》,成了中年人尤其是中年主妇的枕边书。”想真正摆脱物品的困扰,断舍离是不大做得到的。断舍离一旦走火入魔,就罹患仇物症,就像减肥者不幸得了厌食症一样。以为通过对物的排斥,就能纯化自己的精神世界,是一个特别单纯的错误。因为“对中年人来说,物关乎过去。铁丝并不仅仅被用来绑东西,它也可以被做成衣架。”“对老人来讲,物则关乎未来。我逐渐理解为什么老人都有囤积癖。”“当你看到一屋子杂物的时候,老人心中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是整齐码放,一点都不凌乱。在他们心里,当下用的东西当然是要保留,而老的东西也不能丢,一方面是因为它们附着自己的心血和重要的生活记忆,使得丢弃了它们就像背叛了什么东西一样。另一方面,也是最神奇的是,这些满载过去的物件,其实是储存在未来之中的。老人们经常说,这些东西不要扔,以后还能用得到。”
我觉得,作者的表达过于复杂,令人有不知所云之感。老人较之年轻人,确实他们中的不少人有爱囤东西的习惯,但也并非所有的老人都喜欢囤物,注意卫生,及时清理物品的老人也不少。喜欢囤积东西的老人应该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而并不是什么“物关乎过去”“物则关乎未来”,许多老人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年代,当时要求人们勤俭持家,对衣服要“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因而将“物尽其用”发挥到了极致。有些老人因为长期节俭惯了,所以舍不得乱东西,大大挤压了家中的空间,或者将吃完饮料的塑料瓶、易拉罐等囤积起来,送废品回收站卖掉,这应该无可厚非。同时,我还发觉,有些喜欢囤积东西的老人经过子女或旁人的规劝,也会逐步放弃不用的杂物。
当然,凡事都有度。有个别老人囤积东西则到了走火入魔的病态程度,上海电视台曾报道过这样的情况:小区里有个老人堆物成癖,家里和楼道堆满了各种垃圾,恶臭从一楼蔓延到整栋楼,尽管物业和邻居经常帮助清理楼道,但老人依旧如故,使得邻居们苦不堪言。同时,这样的例子并非个案,媒体时有报道。对于这样的老人,有专家分析,他们这种囤物成癖的表现,应该是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的前兆。因此,他们的子女应该带他们去求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