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确有新变化
(2023-12-11 05:25:06)分类: 时事漫笔 |
近日,我在网上浏览到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在县城喝一杯咖啡”(作者:章润)。作者上月和表哥回了一趟老家,一个平平无奇的中部县城。表哥邀他去喝咖啡,到了他才发现:“哪里有什么县城咖啡?这里全是连锁品牌,国内国外的都有。”他就“打开小程序,领了两张优惠劵,下单、等待、领餐,和我在大城市买咖啡没有任何区别。”“据说现在各大咖啡品牌都在下沉县城,因为城市已趋于饱和。某国际咖啡品牌甚至宣称,他们已经覆盖了800个县城,完成了目标的近三分之一。”作者由此引发了对老家的感慨:“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回老家,老家有狗有鸭、动物成群,还有很多兄弟姐妹,大家一起下象棋、玩玻璃球,一言不合就可以跳下去游泳的小河。但渐渐地,我对老家不再那么有兴趣,那正是城市和县城拉开差距的时候。城市有更多的设施、更丰富的娱乐,而我的老家县城却一如既往地单调,甚至小河都干涸了。”但文章随即谈到了转折:“应当说得益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的推广普及,一下拉近了城市和县城的距离。过去回老家对于我来说是个特别重大的事,但今天也不再是了,更像我坐地铁去远一点的地方一样。”“更重要的还是在心灵上,我不再觉得回老家是‘回村’,是去一个‘异质的空间’,回县城是如此自然,连咖啡优惠劵都是通用的。”文章还谈到:“当然,这也不意味县城就没有难题了。我老家那个县,人口几乎不再增长,年轻人也流失严重”,“但无论如何,我依然为县城随处可见的咖啡店而感到放松和释然。这些商业符号普及县城,也一定会带来文化习惯、社会规则、思维模式的城市化。比如老家的年轻人,已经习惯到咖啡谈事情,而不只是在觥筹交错的酒桌上。”
我之所以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因为自己去年曾读到过一篇题为“1507个县城在‘收缩’,如何化解县城空心化危机”的文章,其中提到:“县城在中国经济和文化版图中的重要性在下降,是不必讳言的事实。”文章中有这样的具体数据:“2010年—2020年,全国共有1507个收缩的区县,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公里,覆盖了中国近46%的领土。我国有2800多个区县,有900多个市辖区,有380多个县级市,以及1400多个县和自治县。收缩的县区占比超过一半。”
该文提到的情况确实是客观存在,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的城镇化的基本思路是“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去年五月,中央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系统而又详尽地提出了县城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要求、发展目标、建设任务、政策保障和组织实施方式。其中提出:“到2025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县城短板弱项进一步补齐补强,一批具有良好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人口经济条件较好的县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共资源配置与常住人口规模基本匹配,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市政设施基本完备,公共服务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规模不断扩大,县城居民生活品质明显改善。”
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广大县城的情况是否发生了变化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里,我不妨谈一些自己的亲身感受。今年,我先后去了湖南和四川旅行,既下榻过省会成都以及郴州、张家界、西昌等地级市的宾馆,也住宿过一些县城的宾馆。我在旅行时有这样的习惯,即便在一个城市只逗留一个晚上,即便白天的奔波很疲惫了,晚餐后也要到城里去转悠一番。我在湖南时到过新宁县城,它隶属于邵阳市,位于湖南省的西南部,毗邻广西,是知名度并不高的县城,至少我这个资深“驴友”之前就并不了解。我那次住在维也纳酒店,晚上到小城内走走逛逛了约一个小时,不少商店都开着,路边还有热闹的大排档。
我的观察当然是有局限的,但一叶知秋,中国的县城已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希望这样的变化能够更快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