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处置成难题
(2023-05-01 05:34:48)分类: 时事漫笔 |
近日,我在网上浏览到一则资讯:福州一市民发帖称,由于自己喜欢买书藏书,家中堆放了不少书籍,4月20日,有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称他家堆放的书属于易燃品,存在消防隐患,要求立即整改,限期十天。
我觉得,当地社区工作人员如此干涉市民的举动,肯定是极个别的,绝大多数有藏书的人家都不会碰到,但根据《2022上海市民阅读状况调查》,上海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了纸质阅读率,年轻一代越来越喜欢借助手机、平板电脑来获取信息和知识,老一辈积累下来的藏书,大多数的子女都不愿继承这样的财富,藏书的处置正日益成为难题。
早在十多年前,我在上海作家朱晓琳的长篇小说《缺氧》中读到这样的情节:F大学退休教授、中国著名材料工程学家钱律之病故后,家中浸透了他毕生心血的一万多册藏书(其中不乏精品或孤本)在他儿子眼中竟然分文不值,最后以2000元的价格卖给了旧书店的老板。小说是虚构的,但它又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我的一些喜爱藏书的朋友就不无担忧地对我表示过:自己离世后,藏书肯定只能当废纸处理了。
上月,我在《新民晚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复旦教授离世,一屋藏书被当废品卖?真相是这样”,说是“有网友在社交平台发文称:书的主人是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于日前去世,这批书已经被当作废品卖掉,网友更是一片唏嘘。”报道中称:这位离世的95岁老人并非复旦大学教职工,而是一名资深的宗教研究者。报道中还称:根据老人的意思,“在他辞世后,已经年过七十的儿媳妇依着退休前在教育学院做资料管理工作的经验,将家里的书籍进行了分类整理。儿孙们留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其余全部联系旧书商卖出。”报道还称,老人的第三代、第四代也还爱着书。
虽然这位老人的大多数藏书被卖掉了,但儿孙们还留取了小部分,同时他的后代还爱着书,这样的结果应该算是不错了。
时代总是不断发展的,老的读书人往往喜好藏书,并总是设法拥有自己的书斋。我并不认为年轻一代应该亦步亦趋,而只是希望他们不应与纸质书籍绝缘,一味地“浅阅读”,因为潜心阅读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还认为,老人的藏书肯定并非全是精华,一些送到旧书店也无可非议,子女应该继承其中颇有价值的精品(老人生前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读书的习惯),倘若还有价值更高的孤本则不妨赠送图书馆或有关部门。
谨祝广大网友五一节健康,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