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何以成大师
(2022-07-08 05:01:38)分类: 谈点文化 |
我的消暑良法是潜心读书。今年三月,我曾用平板电脑看完了电视连续剧《人世间》,近日,我又来看它的小说原著,梁晓声的这部作品分上、中、下三部,共115万字,算得上鸿篇巨制,我读得颇有兴味。
下部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周家女儿周蓉北大中文系硕士毕业,后回到家乡大学任职,成为最年轻的副教授。此后得知女儿周玥被前夫冯化成带到法国,立即飞往那里,并因此在国外流亡12年。回国后,她原以为找工作没有问题,却不料处处碰壁。她的第二任丈夫、电视剧导演蔡晓光对她作了一番“醍醐灌顶”式的开导,要求她“放下自尊去应聘”。蔡的话讲得很多,其中谈到“现在,为什么大师的称谓这么流行呢?因为现在这个时代太俗了啊!还因为,当年他们做学问,资料十分稀缺,拥有资料便能造就学问!今后不是那样的时代了,不再战乱不息,图书馆多了,研究资料空前丰富,文史哲研究领域的空白也少多了啊!你往故纸堆里钻吧!一边钻一边左瞧瞧右看看,哪儿都留下了别人梳理过的耙痕,你还不肯断了当大师的想头吗?”“我们把从前某些人物尊称为大师,是敬意使然。时局动荡不安,生存环境险恶,资料难寻,国故流散,还要担起整理和重评的使命,当然可敬。”
老实说,蔡的这番话的观点并不新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搜集资料变得相对容易多了,那种只要占有了资料就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大师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了。当然,我们依然要把“从前某些人物尊称为大师”,并保持足够的敬意。
清华大学的校长梅贻琦有这样一句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现在的大学当然需要大师,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也都需要大师,而且希望大师越多越好。但网上流传着“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是工程控制论创始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个问题振聋发聩,发人深思。
我这篇小文无意深入探究当下大师应该具备的各种条件,但觉得一个人哪怕书读得再多,但只是死读书,只是人云亦云,成了“复读机”,或者听命于资本的旨意,信口开河,胡说八道,那就根本丧失了大师应有的气质和风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应该博览群书,不仅要专注于自己研究的学科内容,而且要积极涉猎其他学科,“板凳坐得十年空”。同时,只有将前人创造的知识财富融会贯通,化为己有,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的学者才具备可能成为大师的潜质。
《人世间》改编成电视剧后,改动了不少。在原著中,周蓉听从了丈夫的意见,“高才低就”,去一所民办中学当数学老师,之后又成为该校副校长,晚年还发表了反响很大的长篇小说《我们这代儿女》,她再次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2022,7,8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