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作家价值看作品

(2021-12-22 04:59:44)
分类: 谈点文化

近日,在网上浏览到媒体发布的“2021十大文化创意事件”,其中的两个与作家有关:一是“作家开讲脱口秀”,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大先、治辰、黄平等一些作家、编辑走上脱口秀舞台。二是“作家余华化身段子手”,今年9月贾樟柯导演的《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全国公映,作为这部纪录片镜头所对准的人物之一,作家余华在片中贡献了让不少观众发出笑声的金句。

在我看来,这两件事能否入选今年的十大文化创意事件,都有点牵强。大先、治辰、黄平这些作家、编辑的知名度都不算高,他们走上脱口秀舞台,算多大的事?同时段子手确实已成了当下380行中的一个新行当,涌现了一批写段子的作者。段子和段子手的流行,与当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互联网对人们阅读习惯的冲击,都不无关系。所谓段子,无非就是能够拨动人们心弦的金句。余华是当今中国的知名作家,但他其实并没有化身段子手,虽然他在一部纪录片中贡献了一些金句,但怎么能将他与段子手划上等号呢?古往今来,不少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常常金句迭出,现在有人将鲁迅、钱钟书以及一些外国作家都称为“段子手”,但那是戏称。当代不少作家,如张欣、滕肖澜等,我们在阅读他们的作品时,也常常会忍俊不禁。但无论如何,是不能将鲁迅、余华、张欣等人归于段子手,因为他们都贡献了完整的伟大的,至少是优秀的作品,而不只是碎片化的段子。

对于这十大文化创意事件,网上有这样一篇评论文章“如何看待作家成为‘段子手’”(作者:袁跃兴),虽然我不赞同将余华等人归于段子手的说法,但其中的一些的观点我则是同意的。文中提到:“段子的快速流行,折射出人们对阅读、对文学思维、对精神世界、对心灵生活追求的碎片化、速度化。段子的创作生产,是快速快捷的,但这无疑又决定了其速朽覆灭的命运。因为,追求速度、追求流行、追求消费化,这既有违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与我们的心灵生活冲突,更不符合文化的规律、审美品性。”文中还提到:“记得王蒙曾对段子这种流行写作形式表达过自己的看法:目前我们的文艺生活正趋向大众化、海量化,但是,文艺作品的数量和质量是不是平衡?过去出版一本好书大家都印象深刻,但现在让大家争相传阅、爱不释手、感动至深、拍案叫绝的书,你还能说得上来吗?相对来说,流行的多是些段子。有段子不怕,但永远要有一些高端的文艺作品,中国自古有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如果到了20世纪、21世纪,咱们若只有‘段子’,对历史不好交代。”

段子即便再博得人们会心一笑,即便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再辛辣,但它毕竟是只言片语,绝大多数确实将会速朽,昙花一现而已。无论社会怎样发展,见解深刻、内涵丰富的文艺作品,包括鸿篇巨制的伟大作品,永远是需要的,作家作为一种崇高的职业,永远都有存在的必要。同时,作家的价值如何,关键是他的作品。段子手的写手,是算不上作家的。

这里,寄语中国所有的作家:希望你们志存高远,既要深入生活,接近民众,又要甘于寂寞,潜心创作,努力为伟大的时代贡献伟大的作品。

            20211222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