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再拍沪语剧
(2021-08-14 05:20:45)分类: 谈点文化 |
最近,我翻阅《解放日报》,看到一篇长篇报道“说沪语的《夺子战争》将重播,方言剧能否再创辉煌”,说的是这部首播于1997年的沪语电视连续剧经修复后,近期将在上海的新闻综合频道重播。
这篇报道旨在探讨方言剧是否应该复兴的问题。其中提到“《夺子战争》首播时,正值方言剧创作高峰”,“之后,由于相关政策对方言拍摄影视剧的限制,方言剧曾出现‘断档’,并逐渐淡出荧屏。但近年来,方言在电视剧中的运用,又重新引发关注。脱贫攻坚题材的《山海情》播出时,除普通话版本外,专门推出了方言版。”因此“如何看待方言剧,时至今日仍是个值得思索的话题。”报道中还提到,《夺子战争》的导演梁山说“我并不认为每部片子都要用方言,但方言剧有其存在的价值。”他还认为“今天,什么是真正的上海剧,仍值得大家去思考。“
我赞同方言剧仍有存在价值的观点。上海的语言专家钱乃荣认为“作为上海本土文化的根基,上海地域的语言是上海一方水土的独特创造,是上海人民对人类多元的一种贡献。传承上海话,就是传承上海的文化基因。”但多年来,上海闲话(上海方言)已成了肯定濒危型语言:因为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制定的标准,上海话确实已经达到了“肯定濒危型”:父母可能对子女讲该种语言,子女不用该种语言回应。现在绝大多数的上海小囡不会讲,或者至少是不愿讲上海话的问题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有识之士为此大声疾呼,有关部门作出了不少努力(诸如公交站采用普通话和上海话双语报站名,电视台推出推广上海话的娱乐节目,等等),但效果并不显著。
在这样的情形下,重播沪语电视剧确实有利于促进上海话的推广。我没有看过《夺子战争》,但看过比它早两年播出的另一部沪语电视连续剧《孽债》,它由叶辛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它拨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弦,当时创下了极其高的收视率。现在进入了互联网特别是自媒体的时代,电视剧的影响力与那时肯定已不可同日而语,但无论如何不应忽视甚至抹杀它的影响力。
《解放日报》的这篇报道中还提到了曾经活跃在上海荧屏的沪语情景喜剧,“从1995年《老娘舅》‘开山’以来”,“就有《红茶坊》《开心公寓》《哈哈笑餐厅》《噱占上海滩》等。”在我看来,沪语电视情景喜剧之所以式微,乃至销声匿迹,主要是由于上海滑稽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结果。但近两年来,他们已出现重新振作、东山再起的迹象。
《解放日报》的报道中还提到,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开设了上海话选修课的盛青期待未来能有充分反映上海文化的沪语剧出现,她提出“首先要选择好的剧本,然后选择一些上海籍演员来表演。如果有几部这样的沪语剧,它的传播度我是很看好的。”我基本上赞同这样的看法,《孽债》《夺子战争》即便再好,重播也只是“炒冷饭”而已,而受众更愿意接受更新鲜,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因此不妨再拍一些沪语电视连续剧(包括沪语电视情景喜剧)。而这里的关键是剧本,现在有不少在上海拍摄,声称反映上海当代生活的电视连续剧,但我往往看了开头就不愿看下去了,因为其中的内容实在太“假”了,或者说太“浮”了,剧本的作者并没有起码的生活基础。至于演员,倒并不一定非要选上海籍不可,不会说上海话,可以配音嘛。
2021,8,14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