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王会悟老人
(2021-07-06 05:07:03)分类: 谈点历史 |
纪念建党百年之际,不少文章和影视作品都提及一位被称为“一大卫士”的王会悟老人。
早在三十多年前,我在阅读茅盾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时,就开始知道了王会悟其人。茅盾谈到他的童年时期:“父亲就把我送到一个亲戚办的的私塾中去继续念书。这亲戚就是我曾祖母的侄儿王彦臣。王彦臣教书的特点是坐得住,能一天到晚盯住学生,不象其他私塾先生那样上午应个景儿,下午自去访友、饮茶、打牌去了,所以他的‘名声’不错,学生最多时达四五十个。”“我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大,有大六七岁的,只有王彦臣的一个女儿(即我的表姑母)和我年龄差不多。这个表姑母叫王会悟,后来就是李达(号鹤鸣)的夫人。”该书后面还谈到:“一九二0年七月上海共产党小组成立了。发起人是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俞秀松。”“那时,上海共产党小组正忙着筹备出版一个党刊,李达任主编,我一参加共产党小组,他就约我写文章。”
此后,我在阅读叶永烈的《红色的起点——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实》时,又开始了解王会悟与中共“一大”的联系。书中谈到“博文女校怎么会成了中共‘一大’代表们的‘招待所’呢?原来,‘二李’(指‘一大’的上海代表李达、李汉俊——笔者注)与这所学校校长(黄绍兰)颇熟。”“李达的那位个子娇小的妻子王会悟,当过黄兴夫人徐宗汉的秘书,而徐宗汉是博文女校的董事长。李达也与黄绍兰认识。”“当黄绍兰听王会悟说:‘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一大’的九个外地代表对外用这样的名义)要借此住宿,一口就答应下来了”。此后,当“一大”会址引起法国巡捕的关注时,王会悟提出了转移至嘉兴南湖的建议,该书这样写道:“她(王会悟)不是中共‘一大’代表,(但她)是丈夫李达的得力助手。打从开始筹备会议,她就帮助李达东奔西走,安排代表住宿。这时,看到代表们聚集在她家,一副焦急的神态,她也就说道:‘我是浙江桐乡县人,紧挨着嘉兴。我在嘉兴师范学校读过书,对嘉兴很熟悉。嘉兴有个南湖,离火车站很近,湖上有游船可以租。从上海到嘉兴,只及上海到杭州的一半路。如果到南湖租条船,在船上开会,又安全又方便。”正是采纳了她的建议,“一大”才得以安全地继续举行。
但以前我对王会悟的了解仅止于此,最近集中翻阅了一些资料,并观赏了电视连续剧《大浪淘沙》,这位老人在我的面前逐渐变得清晰和鲜活起来,不禁肃然起敬。
王会悟出生于1898年,13岁时就接替病故的父亲在家乡办学。五四运动后来到上海,不久担任时任上海中华女界联合会会长徐宗汉的秘书。她认识正在参与建党的李达,两人志同道合,于1920年结为伉俪。1921年她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是最早的团员。
王会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共“一大”上海举行期间,她一直担任警卫工作。会议转移南湖后,她依旧在船头望风。中共“二大”依旧在上海举行,而且就选择在她和李达的家(当时为公共租界内的南成都路辅德里625号)举行,她在门口抱着刚出生的孩子,再次担任警卫工作。此后,她曾参与创办了中共最早的妇女刊物《妇女声》和上海平民女子学校。
大革命失败后,王会悟与丈夫李达依然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编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著作。1937年5月,李达撰写并出版了《社会学大纲》这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教科书。王会悟之后设法将它寄给了延安的毛泽东。毛泽东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将它读了十遍,并写了3500字的批注。
限于文章的篇幅,我不准备详尽地叙述王会悟的生平事迹了,但从以上粗略的勾画中,可以看到一个接受真理的熏陶,并坚守理想的普通女子能够发挥怎样的能量。她虽然已经逝世28年了,但值得人们长久的怀念。
2021,7,6于上海
明天,我将去外地作了一次短暂的旅行,期间不再上网,特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