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印象记——河南行之三

分类: 我是驴友 |
位于河南西北部的洛阳是十三朝古都,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我们限于时间关系,仅仅去游览了龙门石窟。
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最初居住在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以后逐渐南移。398年,鲜卑人建立的政权定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并定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北方,使得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北魏虽以异族入主中原,却一直重视汉族儒家文化。460年,魏文成帝开始在平城开凿云冈石窟。494年,醉心于汉文化,并大力推行汉化改革的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而在此前的几年,他就在洛阳开凿龙门石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北魏还开始建造少林寺。
龙门石窟建于伊水两岸的山腰,风景秀丽。它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像10万余尊,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它有如今这般场面,并非一蹴而就,从北魏开始,之后历经多个朝代的接力营造,时间长达400余年。当然,其中唐朝的营造最为用力,龙门石窟的所有洞窟中,北魏约占30%,唐朝约占60%,其他朝代仅占10%。上个世纪初,龙门石窟曾遭到过西方偷盗者破坏性的掠夺。
我缺乏对于石刻雕塑艺术的感受力,但徜徉于此,仍然惊叹于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艺术创造能力。有两件珍品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万佛洞中的观音造像。她脸庞丰腴(可惜上半部面容已遭凿毁),身材窈窕,左手拎净瓶,右手扬拂尘,身躯呈现S形。据说梅兰芳当年观看了这尊造像,获得了表演艺术上的灵感。二是龙门石窟中最雄伟的洞窟——奉先寺中卢舍那大佛。奉先寺共有11尊雕像,正中所坐的为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丰颐秀目,嘴角微翘,一副慈祥睿智的妇人形象,相传是根据武则天的面容雕刻的。
龙门石窟与莫高窟、云冈石窟以及甘肃天水的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石窟。至此,我仅有麦积山尚未造访,过两年抽空去看看吧。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历来为国人所喜爱,四月来洛阳观赏牡丹是传统的旅游项目。我们这次行程中也有这样的安排:去洛阳神州牡丹园赏花。殊不料牡丹的花期很短,唐朝诗人白居易描写洛阳牡丹的诗篇《牡丹芳》有这样两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它的花期仅比樱花长一点而已。同时,我们赏花的前一天晚上风雨交加。所以等我们兴冲冲赶到神州牡丹园时,只见其中的牡丹大多已经凋谢,因此不免感觉扫兴。
2021,5,5于上海
龙门石窟中一对小佛像,其中一个头部已损毁
这篇的照片又只发出了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