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否可以折衷些

(2021-04-17 05:00:13)
分类: 时事漫笔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看了《小舍得》,家长们的血压会不会又升高了?”的文章,有点感触,也想饶舌一番。

该文是对最近播出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小舍得》的评论,该剧我尚未看过,但了解了它基本的故事内容:南俪与田雨岚是再婚大家庭一对没有血缘关系的“半路姐妹”,各有一个要“小升初”的孩子,由于双方教育理念不同,因而发生了碰撞和矛盾。前者主张实行“快乐教育”,童年只有一次,快乐最重要,而后者则认为:人人平等是自己骗自己,人往高处走小往低处流,孩子的学习,千万不要放松,现在心疼他,就等于将来害了他。

该剧刚刚放,就据说引发了不少家长的共鸣。我记得自己之前看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小欢喜》,两位女主演是陶虹和海清,涉及的也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她们的孩子是面临高考的高中生。据说这样的电视剧已经是一个系列,还有一部《小别离》(我没有看过),说的则是如何教育面临中考的孩子的问题。

文学作品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能够引发公众共鸣的作品应该说明抓住了社会的脉搏。家长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早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而且对此的讨论已经愈演愈烈,从最早担心“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再到“虎妈狼爸”的涌现,到如今“鸡娃”这样网络新词的出现(它说的是“虎妈狼爸”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各种学习和培训,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在相当部分的中产阶层的人们中,对待孩子要更严厉一些的倾向,已经压倒了主张“佛系”一点的声音。而且据我的观察,“虎妈”的比例要更高于“狼爸”。不少家长觉得,只有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培训(有的甚至天天要参加,周末也不拉下),拼命去刷题,才有可能考上名校,走上未来的幸福大道。

如何让孩子真正成才,并不只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而且更主要与社会的环境,整个社会理念的调整和提升有关。譬如,如何让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毕业的学员获得更高的薪酬,获得更体面的社会尊重,让大批的工匠脱颖而出,等等。当然,这样的问题太大,这里就不去讨论了。

我觉得,即便是在家庭教育上,年轻的家长们也不妨在严厉与“佛系”之间搞一点折衷。学习首先是艰苦的,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完全对孩子放任自由,过于强调“快乐教育”,肯定不行。但只是为孩子安排各种培训,使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就真的能成才了?古人尚且主张“因材施教”,一味让孩子参加各种的课外培训,肯定也是下策。要求孩子认真上好学校的每一节课,再注意观察他们的兴趣爱好,并因此适当辅以业余培训,就行了,贪多嚼不烂。切记:一个人兴趣之所在,往往就是他的能力之所在。

      2021417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告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