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也谈谈财务自由

(2021-04-07 05:00:19)
分类: 时事漫笔

很长时间以来,财务自由成了不少人议论的话题和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财务自由,度娘的解释是:指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

不久前,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1胡润财务自由门槛》报告,其中提出入门级财务自由的门槛:一线城市为1900万元,二线城市为1200万元,三线城市为600万元。一线城市中级财务自由门槛为6500万元,高级财务自由门槛为1.9亿元,二三线城市的标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这份报告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和热议。一篇题为“一线城市财务自由1900万?量化的人生哪来的自由”的文章(作者:王钟的)提出了质疑:“财务自由能被量化吗?”我觉得,对财务自由提出量化标准,无可厚非,同时这份报告并非始作俑者,但应该说明的是,对财务自由设定量化标准,那标准也是动态的,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万元户”曾经是人们艳羡的对象,当时的“万元户”大概可以算是“财务自由”了。但此后又传出了“十万不算富,百万刚起步”这样的俗语。而现在呢,拥有1900万元,才刚刚达到初级财务自由的门槛。

不过,此文中的一些见解,我则是赞同的。文中指出:“划定财务自由的数字门槛,向社会传递了一种焦虑情绪。”还提出:“‘财务自由’概念的盛行,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对财富价值的普遍认可,但这并不意味着没达到某个数字,人的生活就是‘不自由’的。同样,就算一个人达到‘财务自由门槛’,其包括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人生未必就此自由,更不等同于其可以依赖手头的财富为所欲为。因此,人们可以向往财富自由,但大可不必把它当作人生的终极目标,更不该因为‘财富不自由’而自怨自艾。”胡润研究院这份报告所提出的门槛,目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望尘莫及的,因此这样的报告确实有一点“贩卖焦虑”的嫌疑。

现在对于“欲望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的提法还是见仁见智的,但我感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就是一种欲望?因此,我们既提倡勤俭节约,又不应清心寡欲,凭借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希望生活变得更加幸福,更加美好,值得大力弘扬。当然,没有达到财务自由的门槛,并不等于没有到达幸福生活的境界。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我感觉,它既体现在物质生活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上。绝大多数人也许永远也实现不了财务自由,但许许多多的人可以实现生活上的小康和精神上的充裕。

当然,我们的社会治理如果更上层楼,对于非法占有财富的打击力度能更加有力,对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能更加提高,那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就会感觉更加幸福。

      202147于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