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喜新不厌旧
(2021-03-31 04:28:23)分类: 时事漫笔 |
从前天开始,“上海咖啡文化周”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这项活动还打出了“因为咖啡,所以上海”这样的宣传口号。开幕式上并举行了第一届上海国际咖啡产业论坛。
应该说,举办这项活动是有一定基础的,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今年一月,上海已共有6913家咖啡馆,是全球咖啡馆最多的城市;上海每万人咖啡馆的拥有量为2.85家,已经达到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的平均水平。
有篇文章认为:“咖啡是舶来品,19世纪中叶进入上海后,逐渐成为海派文化的一个标识。”咖啡虽然并不起源于欧洲,但早就成为欧洲人喜爱的饮料。所谓海派文化,就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吴越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因此,上海人爱喝咖啡,或者说咖啡成为海派文化的一个标识,是可以理解的。
现在的上海,不仅咖啡馆已越来越多,而且好些实体书店里也有咖啡出售(对此,我觉得这应该是书店经营者的无奈之举。出售咖啡也许可以增加一些人气,但肯定不是根本之道,实体书店想要重新崛起,还是需要在图书的品种和售价上多动脑筋。)去年年底,上海武康路上的一家“熊爪”咖啡店突然“火”了。它没有门窗,灰色的墙上有一个“山洞”,顾客可以扫码点单,咖啡制作完毕后,店员会用“熊爪”将它从“山洞”中递出。这家咖啡店的创始人介绍,咖啡师是一位聋哑人,递咖啡的店员也是一位残疾人士。在媒体和微博抖音等的宣传下,前去那里“打卡”的人络绎不绝。不过,许多“网红”商店往往“火”得很快,消退得也很迅速。希望这家店能继续保持旺销的势头。
我也很早就喜爱上了咖啡,但我又喜新不厌旧,依然喜欢品茗。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喝茶已经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早在唐代,陆羽就写就《茶经》这部百科全书般的茶学专著。中国人喝茶,讲究的是一个“品”字,茶性俭,苦而后甘,慢慢品尝,方可品得真味。品茗,可以一人自饮,“偷得浮生半日闲”,神思遐想,宠辱皆忘,也可以邀三五好友同饮,以茶代酒,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而享受到一种简单的快乐。科学研究早已证明,长期喝茶具有提神清心、降火明目、生津止渴、消食减肥等多种功效,有益于人们的健康,而这样的功效是其他饮料所难以替代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喝上咖啡之后,并没有放弃对于品茗的喜好。每天总要泡上一壶茶,而咖啡则是每周喝上一二次。这两种爱好是可以兼容的,当然也可有所侧重。
同时据我的观察,与我有着相同习性的上海人并不是个别的。近几年来,我与不同的朋友到一些餐厅喝自助式的下午茶,那里的饮料有好多种,但朋友们大多选择了喝茶,而不是品尝咖啡。
2021,3,31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