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具备造血功能
(2021-03-24 04:58:13)分类: 乱谈足球 |
本月19日,陈戌源第二次以中国足协的身份接受央视白岩松的直播采访。他关于“足球本是社会公益产品”的话语引发了激烈的争议。据有的媒体报道,因为现场采访时间紧张的原因,陈的本意没有完全表达清楚,他想表达的想法是:“足球俱乐部不仅有商业化属性,也有社会公益属性,是一种社会公共产品。”
当然,即便他当时将这样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同样会受到各种质疑和吐槽。我觉得,足球具有双重属性的观点并无不对,同时我这里也无意就此进行深入的探讨。
我认为,足球确实是一门产业,确实具有商业化、职业化的属性,但问题在于:我们这些年来所搞的职业化,是否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否体现了商业化的属性呢?我们的足球职业俱乐部绝大多数都是依靠母公司输血,自身并不具备造血功能,这怎么能算具备了商业化的属性呢?足协要求各级职业俱乐部的名称“中性化”,这本是接轨国际,有利于中国足球长久健康发展的一项举措,但让不少足球投资人觉得不能再为母公司打广告了,因而打消了投资足球的念头,这不恰恰说明现在我们各级俱乐部事实上并没有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属性?
欧洲是世界足球的发达地区,其俱乐部有多方面的收入来源,除了比赛门票收入外,还有广播电视网络的转播收入、球员转会收入、广告收入以及以足球产品为中心的商务开发的收入等。就广告收入而言,球衣广告和球场广告是各俱乐部着力开发的“摇钱树”。不少俱乐部还积极开发足球衍生产品(球衣、球星卡、纪念围巾等)的销售收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欧洲俱乐部的日子也变得并不好过,有的甚至陷入了困境。
但中国的俱乐部较之仍有相当的距离,俱乐部本身不具备造血功能,却将开源节流、量入为出的道理抛到九霄云外,胡乱花钱,大肆烧钱,这肯定难以为继,要走进死胡同。因此,现在中国的各级俱乐部可以先不谈是否具有社会公益属性,因为这太奢侈了一点。它们如果想要成为真正的,具有商业化的职业俱乐部,就从先具备造血功能开始吧。俱乐部今后不再以母公司的名称冠名了,但并未杜绝广告开发的门路。只要肯动脑筋,俱乐部是可以在大幅压缩开支的同时,逐步具备造血功能,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的。
我并认为,中国足球在经历了眼前这段阵痛期之后,想要走上复兴之路,除了设法让各级俱乐部逐步具备造血功能,成为真正的职业俱乐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将青训切实地摆上应有的位置。而这一点足协及陈戌源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在此谨再呼吁:足球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2021,3,24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