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能成为拐点
(2021-03-06 04:54:53)分类: 谈点文化 |
发祥于上海,影响遍及江浙的地方戏剧——上海滑稽戏(它同时还有类似相声的表演形式——独脚戏),创立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是海派文化在艺术上的一种表现形式,曾经诞生了姚慕双周柏春等艺术大家。但最近十多年来,它一直呈现逐渐萎缩的态势。
当然,不能说上海的滑稽界就自甘堕落。2018年下半年,两位滑稽老艺人毛猛达、沈荣海出演的独脚戏《石库门的笑声》一炮打响,至今长盛不衰。我也曾到现场看过他们的演出,并就此发过博文予以赞赏。不过,也有人评论:这部独脚戏的成功,很难说明滑稽戏已经复兴。
不久前,上海的媒体隆重介绍,滑稽戏的经典作品《七十二家房客》将于本月下旬在刚刚装饰一新的福州路逸夫舞台演出三场,王汝刚等十位国家一级演员联袂主演。该剧是杨华生、笑嘻嘻等老一辈的滑稽艺人在1958年创作的,1978年曾经作过一定的改编。2017年它曾经改编成8集的电视连续剧,在上海电视台的春节荧屏上演出过,创造了不错的收视率。我看到这条消息,一方面为上海滑稽界终于不甘寂寞而高兴,另一方面内心又不免有些嘀咕:这毕竟是一部老戏,为什么就不能有点新的东西呢?
昨天,我又从上海的媒体上看到,原创的大型滑稽戏《上海的声音》将接棒《七十二家房客》,于下月初在东方艺术中心演出。用王汝刚的话来说,“我们这次的滑稽戏用的是话剧的胚子,滑稽戏的段子,最后走的是新喜剧的路子”,这多少勾起了我前去观看的欲望。我作为上海人,从来不希望看到家乡的戏剧黯然夭折的结局。上海滑稽界现在接连推出两部大戏,应该说是重整旗鼓的信号,我并希望这能够成为滑稽戏走出低谷,由衰转盛的一个拐点。
当然,上海滑稽戏想要复兴,还任重道远,还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恕我直言,滑稽戏这些年来萎靡不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自身不够努力和勤奋。上海人还是喜欢看滑稽戏和独脚戏的,滑稽戏在上海是有市场的,但上海的滑稽界这些年推出过多少好戏呢?许多滑稽演员常常混迹于上海电视台的娱乐、养生及吃喝节目,插科打诨,卖弄圆滑,不务正业,或者在电视台充当广告推销员,吆喝着卖虫草、老人保健鞋、海参、羽绒服、手表等,哪有精力来钻研业务?东方卫视的喜剧节目都由郭德纲的“德云社”为代表的北方曲艺艺人所占领,毛猛达在《石库门的笑声》中酸溜溜地调侃说“东方卫视”可以改名“东北卫视”了,其实,自己不努力,不争气,能怪别人吗?
湖北的喜剧艺人贾玲近期因自导自演的影片《你好,李焕英》一举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女导演。我最近看了她奋斗经历的一些材料,更加体会到“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的道理,她家庭条件并不好,曾独自北漂,历尽艰辛,但她自强不息,从演相声起家,再到演小品,拍电影,干一行,钻一行,终于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对此上海的不少滑稽演员不应该感到汗颜?《上海的声音》的出品人、滑稽艺人潘前卫这样说:“以前的滑稽戏演员挺‘要’的,现在的年轻演员有点‘佛’。”在我看来,现在的滑稽演员,包括一些老演员,是有点“混”,混日子,得过且过。
现在上海的滑稽界多少有些青黄不接,“双字辈”不少已经相继逝世,而招聘滑稽演员“挑选余地有点小”,这次《上海的声音》中,山东小伙李国靖、藏族姑娘达娃都将担任角色。这其实是好事,“海纳百川”嘛。滑稽戏复兴的关键在奋斗!加油,上海滑稽界!
2021,3,6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