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消费”的理解
(2021-01-19 09:45:39)分类: 财经走笔 |
去年,尽管全球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大关,全年增速达到2.3%,这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成就。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我国的消费已经连续多年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虽然去年投资对于我国经济增长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全年的消费增长为负,但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季回升,三四季度增速已经转正,且接近前几年正常水平。去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仍然达到54.3%,高于资本形成总额11.2个百分点。消费仍然是经济稳定运行的压舱石。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消费对于经济发展无疑有着拉动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切忌绝对化。最近,在第九届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年会上,现任华安基金首席经济学家的林采宜语出惊人:“前两年我就说过,把钱花光,为国争光。爱国主义怎么爱呢?很简单,花钱就是最好的爱国主义。从内循环这个概念上,只要消费能够强劲增长,中国经济在未来它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这引发了舆论广泛的争议。
中国人确实存在高储蓄的倾向(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数据,2018年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为36.8%,而世界平均储蓄率为21.5%),似乎不肯把钱花光,当“月光族”,这既与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惯有关,也与现在人们的收入状况、收入预期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年轻一代的消费习惯与他们的前辈也是不断有所改变的。但无论如何,鼓励人们消费决不应该采用简单化的一句口号:“把钱花光,为国争光”。当然,这样的方式并非林采宜的首创,前几年也有人也鼓吹过“买房就是爱国”之类的口号。
我觉得,在消费问题上需要倡导一下上海人的思维和做法。在“买买买”方面,上海人应该并不输给其他地区的人们,同时在各地遇到灾祸的时候,上海人也每每挺身而出,捐钱捐物也不愿输给别人。但绝大多数的上海人又都是“做人家”的(“做人家”是一句上海方言,意思是勤俭持家,千方百计地节约),不愿当“月光族”(上海人对“月光族”也有一句自己的方言,叫做“脱底棺材”)。上海人就总体而言,懂得享受生活,懂得投资理财,该花的钱是舍得花的,但不该花的钱又决不会乱花。这种“量入为出”,决不“寅吃卯粮”的消费习惯不正是消费的正道吗?
2021,1,19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