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北大”丢脸的语文高考题
文/西楼雪
昨日看到了北大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细品其中几题,不禁失望:这真是执高校之牛耳的“北大”出的高考试题吗?
其一:给周杰伦《青花瓷》中的一句歌词“素眉勾勒秋千画笔锋浓转淡”挑语病。
首先,这是很有诗情画意的一句歌词,意境美好,蕴含深远。“素眉”指素雅的小毛笔,常为女子所用,古时可作画眉之具。全句的意思是,用素雅的小毛笔,轻轻地勾勒出一幅荡秋千图画,细细的笔锋,在瓷器的素胚上或浓或淡,由浓转淡。此句既刻画了在素胚上描绘青花的过程,如诗如画,清灵悠然;亦隐喻了“青花瓷”制作者淡雅的风格,纯净的心境,炉火纯青的技艺。本句是由两个小句合并而成,并无任何毛病可挑。
其次从词的角度看,这是完全符合词的平仄与声律的妙句:素眉勾勒秋千画(仄平平仄平平仄),笔锋浓转淡(仄平平仄仄)。或许出卷者不如方文山的古诗词修养吧。
再次,用现代的所谓的汉语语法来要求这样古雅蕴藉的诗句,实是对汉语的亵渎。因为如依现代汉语语法来分析唐诗宋词,无异于煮鹤焚琴,令人扼腕。
所以,此句并无语病,让学生从何挑来?
其二:语文作文《驳斥“腐败无害”论》,要求引用5句古代诗词。
如今的高中生,在应试教育的大框架之下,整天为分数劳碌,哪种文体能讨巧就用哪种文体(反正高考作文不限文题),于是写“四不象”文章者多了,写无病呻吟的“散文”的人多了,而写议论文的人少了,写驳论文的人更少了,此招击中了中学语文教学的软肋,高。
然而,后面的一个要求,却有画蛇添足之嫌。为何一定要引用5句古代诗词呢?是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么?是考查学生古诗文的背诵数量么?是考查学生的引用古诗文的能力么?是考查学生的对古诗文的理解么?也许是这些原因吧。可惜的是,加上这一框框后,能写出好文章么?难道写作文是古诗词的堆砌么?学古人诗词,妙在化,而不是背。从未见过大文豪在一篇千余字的文章中引用这么多的古诗词。
记起余秋雨先生说过,他尽量不用成语,如用一定是化用,化彼为己,融古为今(意思是这样),写文章确实应如余先生所说。愚以为,文章创新当从语词开始,再及其他。惟此,才能有奇篇妙文。素不知,高考就是指挥棒,学生们如在这样的指挥下写文章,实在是国家的不幸,民族的不幸。
其三:给出上联“博雅塔前人博雅”,要求学生以北大的景点对下联。
首先,此题按联律的角度看,平仄(普通话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有误:平仄仄平平平仄,第六字当为仄。当然,“博”属古入声字,从古音看似无差错,然而,如依此声读此塔名,“博雅”或成“不雅”矣,一笑!
其次,此联没有任何意境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很是平常。想到几十年前,北大的著名的考题对联出句:孙行者,此联逊色不少。
再次,局限于北大的景点,那一定对不出妙句了。且如外地考生,对北大是仰慕,却未关注北大的风景名胜,如何对出?难道考这个学校,一定要把这学校的一切都铭记于心,至死不忘吗?恐有店大欺客之嫌,有损公平!
如此试题,真是丢了“北大”的脸呀!
呵呵,一点愚见,信口道来,莫笑!莫笑!莫怪!莫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