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私生活(一)春光柳影

标签:
植物摄影新浪图片新浪博客杂谈 |
分类: 晓明的摄影作品 |
柳与人们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情趣盎然的柳文化。
每届清明,家家有插柳枝的风俗,常在屋门或瓦檐插上柳条。
有些姑娘折柳编冠,以示珍惜青春,
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
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意,
民间有折柳赠别之俗,以柳丝来表达“留恋相思”,
如古诗所云:“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而唐时杨巨源的“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则如一幅“灞陵送别图”。
在文学作品中,柳常被用来比拟女子,
如欧阳修的《长相思》:“花似伊,柳如伊,
花柳青春人别离,低头双泪垂……”女子秀眉细长如柳叶,
称“柳眉”,如王衍诗《甘州曲》:“柳眉桃脸上胜春。”
白居易的《长恨歌》:“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女子身腰若柳条般柔软,称“柳腰”。如韩 写道:“柳腰莲脸本忘情”。
柳是报春的使者,又具顽强的生命力,
给人以青春和活力,牵动了诗人的情愫,歌咏不绝。
唐代杜甫有“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的吟唱。
白居易赞叹柳树“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唐代杨巨源的“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诗人笔下的柳树虽刚刚露出几颗嫩黄的柳眼,却已报告春的苏醒。
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条;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将垂柳写成纤纤婀娜的美人,把春风比作“剪刀”,
想象奇特,堪称古人咏柳之绝唱。
老一辈革命家也爱咏柳,“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这是毛泽东对柳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生动描述。
周恩来的“樱花开陌上,柳叶绿池边”,
陈毅的“堤柳低垂晚照斜,农家夜饭话桑麻”,
叶剑英的“堤边添上丝丝柳,画幅长留天地间”,
都是佳句似画,脍炙人口。
(以上文字援引网络,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