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古玩打假行政灵丹妙药文物文化 |
分类: 晓明的闲言碎语 |
古玩打假:行政干预非灵丹妙药
近来古玩收藏界的制假贩假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继而引发了众怒,
打假声日见高涨,许多专家呼吁要行政干预,结果引来颇多争议.
本人之见,古玩收藏是一个极其特殊的行业,简单照搬其它行业打假
来治理古玩收藏制假贩假等诸多问题,行政干预不是灵丹妙药!
古玩收藏要不要打假,答案毫无疑问是肯定的,毕竟打假不单是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还在于维护整个古玩收藏市场的健康发展,
做到这一点仅仅依赖行政干预是行不通的.
主要原因在于古玩收藏是一个特殊的买卖交易行业,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古玩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从理论上讲,古玩毫无争议的属于商品范畴,
古玩与其它商品都具有价值和交易特征.普通商品中猪肉就是猪肉,大米就是大米,
非常简单直观,而古玩远远复杂的多,除了具有的价值和交易特性外,
古玩则承载了过多的文化内涵,每一件古玩背后都有一段悠久的历史,
深奥的知识和动人的故事.
因而在古玩收藏交易中,必然显得那么的不一般.
可想行政干预在如此复杂的交易过程中
如何发挥干预的作用,如果按照一般商品来管理,不但打不了假,很可能乱上加乱!
第二.古玩收藏具有约定俗成的行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早已是尽人皆知的潜规则,
玩家普遍认同"打眼"是古玩收藏的必修课,受骗上当是天经地义的事,
而且这种行规象坚冰一样很难被打破.另外在古玩交易中,
即使是上当受骗也属于自诉案件,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民不举官不究".试想交易当事人都自认倒霉的事情,
行政人员又如何介入,至少可以肯定他们不会强行把人绑起来去打官司吧!
第三.古玩的真伪鉴定很难.判定一件古玩的真伪是相当复杂而又艰巨的,
不要说初学乍练的新手,
就是专家和虫们也有"打眼"的尴尬时候.
普通商品可以依赖专业的检测机构来鉴别真假,
但古玩不可以,没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仅仅依靠现有的技术条件和手段,
是很难去伪存真的.众所周知,行政人员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层面是十分有限的,
一旦发生纠纷,让他们从中给个说法,显然是强人所难,荒唐可笑的.
那么到底如何来打假?有没有特效药可以遏止古玩市场上的制假贩假行为?
答案依然是肯定的,只是需要有足够的决心和时间,原因在于古玩制假贩假古已有之,
制假贩假的历史几乎与古玩收藏的历史一样漫长,因而打假不会一蹴而就,
应当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苦的任务,我有几个思路供参考:
一.建立健全古玩收藏的法律保障体系.建国以来,针对民间文物保护和收藏
国家先后颁布过一些法律文件,曾经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现有的法律显然对制假贩假的打击存在许多盲区,相对滞后.
在上当受骗后唯一可以遵循的就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明显是不够的.
因而尽快建立健全古玩收藏的法律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只有从法治入手才是确保古玩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法律的框架下,依法行政,变人制为法制,
使得古玩交易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
古人云:"盛世兴收藏",现如今古玩收藏的热度是前所未有的,
这是好事,应当加以肯定和保护;
古人又云:"乱世用重典",意为在热度不断升温过程中,
对于制假贩假行为.应该施以重拳予以打击.
如果没有完善的严谨的法律体系,重拳很有可能都打在棉花上,有劲使不出.
二.古玩鉴定要强化科研力度,增强科技含量.用高科技手段鉴别古玩的真伪
是古玩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DNA基因图谱比对和碳14年代测定
是值得借鉴的一个好思路,
这些都是过去鉴定真伪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国家有必要组织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攻关,
努力探索和研究适应古玩鉴定的高科技手段和方法,
把无形的专家评定提升到有形的技术鉴定层面上来,
这一点在今后的法律诉讼中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了高科技做后盾,
每一件古玩才可能拥有合法的权威的"身份证",既鉴定证书.
三.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和交易平台.
全国各大中城市都有专业的古玩交易市场,拍卖行,经纪公司.
但在运作模式与管理上还存在许多漏洞,水平也参差不齐,
在法律的框架下,政府有关部门有必要制定和完善的
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市场准入制度.
一切交易行为都要在专业的市场和专业的机构来进行,
一切的古玩都要有合法的身份证明,
凡是不符合以上两点条件的国家法律都不予保护,
类似参与非法集资和传销不受法律保护的规定一样.
有人可能会质疑,这样搞下来,古玩收藏的魅力岂不是消失殆尽,何来乐趣.
这个问题很难直接回答,我只能假设如果在个人权益和魅力之间做一个选择的话,
恐怕绝大多数的古玩收藏者都会选择个人权益,谁也不会为了魅力而甘愿上当受骗,
因为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