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赵丽华文学恶搞 |
分类: 书·苑 |
恶搞文学:传统文学的倒退还是进步?
作者:温亚军
据说恶搞一词起源于日本,在恶搞者看来,它不是简单的搞恶,而是对偶像和经典情节的颠覆、重构,是通过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事件重新演绎、重新解释或重新安排命运,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由于恶搞能给始作俑者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利益,于是文学的恶搞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先从诗歌谈起,最热门的恶搞话题莫过于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的诗歌了,比如在《第N次写到雨》中只有四行诗:雨还在下/并且越下越大/ 大雨从加洲下到河北/弄湿了两座城市。在《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中全诗就像一段话断成四行: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样浅显的语句遭到恶搞是诗歌的悲哀,是对诗歌文化的一种嘲讽。也难怪乎有人设计出诗歌软件,只要输入几个关键词,60秒不到就可以写成一首诗。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文学的极大玷污吗?
诗歌尚且如此,小说被恶搞更是家常便饭。四大名著就是一个例子。当幽默四大名著系列出现后,人们看到只是它给读者带来的愉悦,但是当孩子们热衷于读这些恶搞名著的文学作品后,这些名著的原作者会是怎样的感想呢?金庸先生大概没想到自己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会被恶搞成《郭靖的迷幻青春》。在书中,一向以侠义著称的郭靖,却摇身变成一个有文学追求的文学青年,为追求黄蓉而经常和杨康比试才华;通过江南七怪传授的技艺,开办了一家垄断公司,还学会了外语。诸如此类的作品,其意义不知何在?
当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恶搞,就像城市的古迹被现代建筑所吞噬一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正渐渐地从我们眼中消失。孩子们只关注那些塑造的妖魔鬼怪和带有奇异功能的科幻世界,外来文化正潜意识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读物成为学校、家长“强加”给孩子们的必读。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
有人说,恶搞是时代的产物。但是恶搞文学绝不是文化的春天。虽然我们不能从源头上拒绝恶搞文学,但我们可以做到适当的引导,尊重历史,尊重原著,这才是延续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