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赵丽华老师的一张合影

(2007-03-28 15:58:51)
标签:

赵丽华

文学

恶搞

分类: 书·苑
    我那本破书出版之后,我都没好意思到处送人,毕竟自己不太满意,还是低调一点为好。
    受给我发网页那位朋友的启发,我去网上搜了搜,这本书居然还有点反响——当然,是坏的反响。山西的《读书导报》有篇文章里提到了《郭靖的迷幻青春》:

 

恶搞文学:传统文学的倒退还是进步?

作者:温亚军


    当著名导演陈凯歌的电影《无极》被一个名叫胡戈的制作人恶搞后,“恶搞”便成了现在人们津津乐道最时髦最流行的风尚。从电影、小品、音乐以至文学作品,恶搞无处不在。

  据说恶搞一词起源于日本,在恶搞者看来,它不是简单的搞恶,而是对偶像和经典情节的颠覆、重构,是通过对人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事件重新演绎、重新解释或重新安排命运,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由于恶搞能给始作俑者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利益,于是文学的恶搞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先从诗歌谈起,最热门的恶搞话题莫过于国家一级作家赵丽华的诗歌了,比如在《第N次写到雨》中只有四行诗:雨还在下/并且越下越大/ 大雨从加洲下到河北/弄湿了两座城市。在《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中全诗就像一段话断成四行: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这样浅显的语句遭到恶搞是诗歌的悲哀,是对诗歌文化的一种嘲讽。也难怪乎有人设计出诗歌软件,只要输入几个关键词,60秒不到就可以写成一首诗。这难道不是对传统文学的极大玷污吗?

  诗歌尚且如此,小说被恶搞更是家常便饭。四大名著就是一个例子。当幽默四大名著系列出现后,人们看到只是它给读者带来的愉悦,但是当孩子们热衷于读这些恶搞名著的文学作品后,这些名著的原作者会是怎样的感想呢?金庸先生大概没想到自己的作品《射雕英雄传》会被恶搞成《郭靖的迷幻青春》。在书中,一向以侠义著称的郭靖,却摇身变成一个有文学追求的文学青年,为追求黄蓉而经常和杨康比试才华;通过江南七怪传授的技艺,开办了一家垄断公司,还学会了外语。诸如此类的作品,其意义不知何在?

  当越来越多的经典文学作品被恶搞,就像城市的古迹被现代建筑所吞噬一样,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正渐渐地从我们眼中消失。孩子们只关注那些塑造的妖魔鬼怪和带有奇异功能的科幻世界,外来文化正潜意识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三字经》、《弟子规》等启蒙读物成为学校、家长“强加”给孩子们的必读。这不是悲哀又是什么?

  有人说,恶搞是时代的产物。但是恶搞文学绝不是文化的春天。虽然我们不能从源头上拒绝恶搞文学,但我们可以做到适当的引导,尊重历史,尊重原著,这才是延续我们五千年文化的法宝。

    看完这篇激情洋溢的文章,我有两点感触:第一,居然把在下与赵丽华老师相提并论,真是受宠若惊啊!第二,太对不住这个作者了,我就是随手一写,游戏之作,害得人家上这么大的火,忧国忧民地联系到中国文学的前途身上了,罪过啊罪过……

    但是作者的质问——诸如此类的作品,其意义不知何在?我想用王小波老师的一句话来应对:”每本小说都应该有趣。对于一些书来说,有趣是它存在的理由……”有趣,或许是在下这本破书存在的唯一理由了,如果受用不了,那我也没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