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意外,在《皇家赌场》中,我看到了一个最不“007”,同时也是最“007”的冷峻特工。
从肖恩·康纳利到罗杰·摩尔,从皮尔斯·布鲁斯南到丹尼尔·克雷格,“007”在“英雄+美女+疯狂幻想”的模式中壮丽了45年。它把个人英雄主义夸张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巅峰,然后蛮横地塞给全世界、刺激了所有男人的肾上腺激素。45年过去了,邦德却始终年轻,依然在肩负着“拯救世界”的伟大使命。
新版“007”没有布鲁斯南式的优雅微笑,却多了一脸冷峻和坚硬;他不再像以往的“007”那样,靠着“领先世界30年”的高科技装备飞天遁地,却挥舞着威猛无比的拳头“像男人一样去战斗”。影片基调黑暗残酷,暴力指数更是完全超乎想象。既不帅也不潇洒的新版007,就这样带着澎湃的雄性爆发力,摧枯拉朽地铲平了人们“先入为主”的心理防线。
说实话,尽管很多人对前几部“007”津津乐道,但我却始终喜欢不起来。从激光表、太空枪、直至隐形车的横空出世,高科技的滥用使影片夸张得不象话,而本应成为主角的“007”反而成了映衬各种离奇武器的工具。相比之下,新版的“007”很寒酸,也不再无所不能,他赤膊上阵,每次打斗都会头破血流,关键时刻还忘了插心脏起搏器。但他“笨”得可爱,勇敢得真实。他也会受伤,被拷打时也会痛得惨叫,但他勇敢、坚韧、永不放弃,直抵最终的胜利。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特工。也许他不帅、不潇洒、但却更强悍、更有棱角,也更人性化。
以往的“007”电影中,都有这样一个模式———火爆的场面,美丽性感的邦女郎,胜利者永远是无所不能的邦德。“邦女郎”似乎都犯有“欲望饥渴症”,于是幸福的邦德乐享其成,事后“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新片则不落俗套,片中的邦德,不再是叼着雪茄、优雅迷人的花花公子,他对感情非常专一。他不像皮尔斯·布鲁斯南那样“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他会为了一个美女而甘愿劈柴喂马周游世界,甘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将“007”由神到人的全面颠覆。粗犷的克雷格完全是有备而来,向着英俊潇洒的老“007”们发起冲锋。和这个抡着硕大拳头的猛男相比,曾经颠倒众生的皮尔斯·布鲁斯南,似乎显得过于纤弱、过于不像特工了。
《皇家赌场》是“007”的死亡,也是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