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宝贝计划》的时候,惊讶的发现,这竟然是我今年看的第二部港片(《霍元甲》算是第一部),其实准确来说,这也只能算是一部合拍片。不禁心生感慨,曾经带给我无数快乐的香港电影无论是在媒体还是观众的视野中,都已经渐行渐远。曾几何时,香港的娱乐产业代表我们大众的生活方式,电台、Walkman里播放的是谭咏麟、张国荣、四大天王的歌曲,虽然大都是粤语歌曲,却能不厌其烦的听上几十甚至上百遍。到了晚上,一部《射雕英雄传》的热播使得万人空巷,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准时守在电视机前,等待那激昂的音乐响起。而录像厅,这个在当时和街机厅一样是我们心目中的圣地,每每口袋里有几个零花钱,总是忍不住要去体验一番打打杀杀的生活,就这样,在昏暗的灯光和污浊的空气中,总算是和香港电影有了第一次接触。
1986年,两件事情的发生影响了我今后的整个人生,其一是在墨西哥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凭借一己之力带领阿根廷夺得世界杯,多年之后当我在电视上看到马拉多纳左冲右突、连过六人打进世界杯历史上最精彩的的入球的时候,就迷上了这一世界第一运动,还曾幻想过有朝一日能够代表国家队驰骋在绿茵场上,可惜残酷的现实还是无情的粉碎了我的梦想。其二便是《英雄本色》的横空出世,怀才不遇的吴宇森、票房毒药的周润发、逐渐过气的狄龙加上初出茅庐的张国荣,却为我们联手奉献了一部传世经典,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充满纷争的江湖世界,重情重义的血性男儿,任何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陷入到这样的世界不能自拔。如同马拉多纳的进球一样,我也是在10年之后之后得以欣赏到,看到发哥潇洒自如的将枪藏于花瓶之中,推开房门,双抢扫射,弹无虚发,那一刻仿佛我也热血沸腾,恨不得也持枪纵横,肆意江湖,即使在10年之后的今天来看,那种感觉一如从前。可能很多人认为之后的《喋血双雄》更为出色,但在我看来,《英雄本色》就是宇森生平最完美的作品,无论怎样的溢美之词在她身上都不为过。
《英雄本色》之后香港电影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各种类型的影片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拜盗版VCD所赐,让我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尽览各式港片,于是每逢周末,都要去影碟店淘了一大堆的碟片,好片也好,烂片也罢,只要有时间都不放过,家里的VCD机也终于在日复一日的读盘中宣告壮烈牺牲。那个时候看电影是非常纯粹的,不会去管什么IMDb评分,基本上也不管是什么导演编剧,更别提演员的表演和影片的内涵,只是为了娱乐而已。不像现在,看什么电影之前都还要关注一大堆的东西,看完后还要反思一下人生哲理,写篇什么影评之类的,有时候感觉看电影甚至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享受,这样看电影真的好累,好累。
1997年香港回归对香港电影来说算是一个转折点,盛极则衰,香港电影不可避免的开始走下坡路,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远走好莱坞,导演以吴宇森为代表,徐克、洪金宝等在达到了自己的事业巅峰后也开始前往好莱坞寻求新的发展。演员方面则以成龙为代表,周润发、李连杰也相继选择了离开,客观来讲,他们都在异国他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吴宇森成了好莱坞的一线导演,成龙更是在在星光大道留下了自己的手印,成了全世界的偶像。但是作为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出走使得短期内香港电影人才流失,缺乏大牌偶像使得市场号召力也大大降低了。
而导演和演员方面也出现了出现断层,新生代的导演演员难堪大任。翻开最近几年的金像奖获奖名单,大部分都是些老面孔,新人寥寥无几,梁朝伟超越了周润发,实现了5次称帝的壮举,而一向被批评缺乏演技的刘德华也如愿梅开二度。老实说,最近几年的金像奖看得很无趣,台下坐着的是久经沙场的一批老将,获奖影片的素质也是每况愈下,甚至连最佳影片都很难让人打起兴趣来看。
2001年,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创下了6000多万的天文数字票房,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香港电影依然没有任何起色,《少林足球》的一支独秀反而印证了香港电影缺乏大片的现状。那一年的金像奖成了星爷的个人秀,风光无限的星爷在那以后也渐渐远离了香港电影,开始朝着国际化大步迈进,《功夫》这样的影片与其说是香港电影倒不如说是美国资本下的合拍电影更为恰当。还是怀念90年代初的那个时候,年终的十大票房榜上是总是有周星驰的电影,无厘头风格的作品是那个年代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鹿鼎记》,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周星驰,那个永远有着夸张的笑容、让人笑破肚皮的对白的喜剧之王。
次年,SARS的风暴席卷了两岸三地,在这个艰难的时期,香港电影更是陷入了困难重重的低谷,这个时候,号称救市电影的《无间道》扛起了复兴港片的大旗,堪称奢华的演员阵容,强强联合的导演组合,具有奥斯卡水准的剧本,《无间道》具备了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的一切要素,上映后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谓既叫好又叫座的典范。那一年,因为《无间道》,我也有幸买了生平第一张正版DVD,算是看了这么多年盗版的一种补偿,坐在自家的沙发上欣赏者华仔和伟仔在银幕上彪戏,心中却有一丝失落,为什么等我有了经济能力可以支持正版的时候,香港电影却这么的不争气,以后还曾陆陆续续买过一些,不过大都草草看过就不知所踪了。如同《少林足球》一样,一部大作并不能改变香港电影的整体现状,漫长的“冬眠期”还在继续,只是不知何时才能看到春天的到来。
03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比《无间道》更引人注目的是张国荣的逝世,如果选择一个人来代表过去十几年的香港电影的话,我会选张国荣,他的死代表了一个巨星的时代的过去,看着四大天王在台上合唱经典老歌,看着周润发和谭咏麟在谈笑风生,怅然若失,呜呼,我的青春岁月也如同香港电影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但我从未对香港电影失去过信心,每次重温着那些经典老片是,心里总是想,有朝一日,香港电影会如凤凰一般,涅磐重生,上演“王者归来”的传奇。
1986年,两件事情的发生影响了我今后的整个人生,其一是在墨西哥世界杯上马拉多纳凭借一己之力带领阿根廷夺得世界杯,多年之后当我在电视上看到马拉多纳左冲右突、连过六人打进世界杯历史上最精彩的的入球的时候,就迷上了这一世界第一运动,还曾幻想过有朝一日能够代表国家队驰骋在绿茵场上,可惜残酷的现实还是无情的粉碎了我的梦想。其二便是《英雄本色》的横空出世,怀才不遇的吴宇森、票房毒药的周润发、逐渐过气的狄龙加上初出茅庐的张国荣,却为我们联手奉献了一部传世经典,吴宇森式的暴力美学,充满纷争的江湖世界,重情重义的血性男儿,任何一个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陷入到这样的世界不能自拔。如同马拉多纳的进球一样,我也是在10年之后之后得以欣赏到,看到发哥潇洒自如的将枪藏于花瓶之中,推开房门,双抢扫射,弹无虚发,那一刻仿佛我也热血沸腾,恨不得也持枪纵横,肆意江湖,即使在10年之后的今天来看,那种感觉一如从前。可能很多人认为之后的《喋血双雄》更为出色,但在我看来,《英雄本色》就是宇森生平最完美的作品,无论怎样的溢美之词在她身上都不为过。
《英雄本色》之后香港电影进入了又一个黄金时期,各种类型的影片层出不穷,令人目不暇接。拜盗版VCD所赐,让我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尽览各式港片,于是每逢周末,都要去影碟店淘了一大堆的碟片,好片也好,烂片也罢,只要有时间都不放过,家里的VCD机也终于在日复一日的读盘中宣告壮烈牺牲。那个时候看电影是非常纯粹的,不会去管什么IMDb评分,基本上也不管是什么导演编剧,更别提演员的表演和影片的内涵,只是为了娱乐而已。不像现在,看什么电影之前都还要关注一大堆的东西,看完后还要反思一下人生哲理,写篇什么影评之类的,有时候感觉看电影甚至成了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享受,这样看电影真的好累,好累。
1997年香港回归对香港电影来说算是一个转折点,盛极则衰,香港电影不可避免的开始走下坡路,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远走好莱坞,导演以吴宇森为代表,徐克、洪金宝等在达到了自己的事业巅峰后也开始前往好莱坞寻求新的发展。演员方面则以成龙为代表,周润发、李连杰也相继选择了离开,客观来讲,他们都在异国他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吴宇森成了好莱坞的一线导演,成龙更是在在星光大道留下了自己的手印,成了全世界的偶像。但是作为香港电影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出走使得短期内香港电影人才流失,缺乏大牌偶像使得市场号召力也大大降低了。
而导演和演员方面也出现了出现断层,新生代的导演演员难堪大任。翻开最近几年的金像奖获奖名单,大部分都是些老面孔,新人寥寥无几,梁朝伟超越了周润发,实现了5次称帝的壮举,而一向被批评缺乏演技的刘德华也如愿梅开二度。老实说,最近几年的金像奖看得很无趣,台下坐着的是久经沙场的一批老将,获奖影片的素质也是每况愈下,甚至连最佳影片都很难让人打起兴趣来看。
2001年,周星驰的《少林足球》创下了6000多万的天文数字票房,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香港电影依然没有任何起色,《少林足球》的一支独秀反而印证了香港电影缺乏大片的现状。那一年的金像奖成了星爷的个人秀,风光无限的星爷在那以后也渐渐远离了香港电影,开始朝着国际化大步迈进,《功夫》这样的影片与其说是香港电影倒不如说是美国资本下的合拍电影更为恰当。还是怀念90年代初的那个时候,年终的十大票房榜上是总是有周星驰的电影,无厘头风格的作品是那个年代我们最好的精神食粮,《大话西游》、《唐伯虎点秋香》,《鹿鼎记》,这才是我们记忆中的周星驰,那个永远有着夸张的笑容、让人笑破肚皮的对白的喜剧之王。
次年,SARS的风暴席卷了两岸三地,在这个艰难的时期,香港电影更是陷入了困难重重的低谷,这个时候,号称救市电影的《无间道》扛起了复兴港片的大旗,堪称奢华的演员阵容,强强联合的导演组合,具有奥斯卡水准的剧本,《无间道》具备了成为一部伟大的影片的一切要素,上映后无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谓既叫好又叫座的典范。那一年,因为《无间道》,我也有幸买了生平第一张正版DVD,算是看了这么多年盗版的一种补偿,坐在自家的沙发上欣赏者华仔和伟仔在银幕上彪戏,心中却有一丝失落,为什么等我有了经济能力可以支持正版的时候,香港电影却这么的不争气,以后还曾陆陆续续买过一些,不过大都草草看过就不知所踪了。如同《少林足球》一样,一部大作并不能改变香港电影的整体现状,漫长的“冬眠期”还在继续,只是不知何时才能看到春天的到来。
03年的金像奖颁奖典礼上,比《无间道》更引人注目的是张国荣的逝世,如果选择一个人来代表过去十几年的香港电影的话,我会选张国荣,他的死代表了一个巨星的时代的过去,看着四大天王在台上合唱经典老歌,看着周润发和谭咏麟在谈笑风生,怅然若失,呜呼,我的青春岁月也如同香港电影一样,一去不复返了。
但我从未对香港电影失去过信心,每次重温着那些经典老片是,心里总是想,有朝一日,香港电影会如凤凰一般,涅磐重生,上演“王者归来”的传奇。
前一篇:我的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