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童年与往事 |
我们班有自己音乐家殷明万,他大学毕业以后在四川省著名的科技之都绵阳水电设计院工作。他是万县市人。城里人毕竟比我们乡下孩子见多识广。他物理学得好,但最突出的还是样样乐器精通,尤其是小提琴拉得极好,学校所有的晚会、典礼,一定有他的小提琴独奏表演。他是我们班当然的音乐先生和歌舞组织者。无论唱歌或者器乐,他也乐于教所有的同学,他曾教我吹笛子和吹箫。这事我在《父亲母亲的爱情生活》一文(http://blog.sina.com.cn/u/47840caf010002ro)中提到过。
为了选定参赛歌曲,我们四十多个人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展开讨论,有主张唱苏联歌曲的,也有主张唱抗日歌曲的,还有主张唱印度歌曲的,各执一词,各人有各人的理由,叽叽哇哇吵成一团。班主任杨老师外行一个,无法定夺。最后,还是殷明万拍板:唱印度电影《两亩地》插曲。好啊,好啊,我们刚看过这部电影,印象很深。它是印度电影导演比麦尔·洛伊1953年执导的一部新现实主义作品,描写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失去土地,沦为城市无产者的故事。电影很感人,曾荣获戛纳电影节大奖。殷明万的意见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我们按殷明万设计的各个声部进行练习。最后由音乐老师石非石验收。高中没有音乐课,我们的文娱活动都由石老师指导。因为他的名字比较奇特,我们这些调皮鬼偷偷地叫他“石灰石”或“碳酸钙”,石老师知道了也不生气,还说“差不多,差不多”。
我们班在这次歌咏比赛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服装。那时根本买不起服装,也没处可买,没处可借。我们只能自己动手。按照电影穿生活服装,成本高,而且舞台效果并不好,所以我们决定“艺术化”一点。我们拆掉了全班同学的被子,按一本书封面上的印度图画把白布做成了男生的服装:其实也不过就是灯笼裤和一个怪怪的包头,而几条漂亮被面就成了打扮女生的“沙丽”,女教师们把自己压箱底的美丽丝绸头巾都拿出来给女生用了,我用的那条头巾就是物理刘老师结婚时用的!按现在的标准来衡量,那服装什么也不是,可我们当时觉得“艺术”得不行了。更难得的是,我们只拆过线而没有剪过一刀,因为比赛完了还得还原成被子呀。
所有排练和其他准备工作都是在课余时间秘密进行的。我们的排练只对杨治军老师(班主任)、李芳序教师(他是我们“独占”的老师)和“石灰石”老师开放。
比赛那天晚上,轮到我们的节目了。大幕徐徐拉开,人们看到了一幅令人惊叹的奇特场面:后面三排穿着白色印度服装的男生和前面服装绚丽、赤脚上系有小铃铛的七个女生,还有三名鼓手坐在左前方。观众还没有来得及从惊讶中醒过神来,又在一阵印度歌舞节奏的鼓点之后听到男声:
清丽的女声独唱:
一路上的花苞啊,为你开放。
树枝上的夜莺啊,为你歌唱,
歌唱你的善良。
接着是男声独唱:
能不能还回到这里。
光阴飞快的消逝,
一去不再来。
光阴飞快地消逝,
一去不再来。
……
一曲歌罢,全场掌声雷动,欢呼声此起彼伏。我们只得又重新唱起了开头的一段作为谢幕。
校内比赛,我们班的《两亩地》插曲公认第一,在万县市歌咏比赛中我们又获得第一名。万县市人民广播电台一连几天都在文娱节目时间重播我们的演唱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