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笛卡尔休谟的怀疑精神

(2006-10-25 15:31:19)
分类: 文章千古事

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早在中学时代,顾颉刚先生的一篇选入中学课本中的文章《怀疑与学问》就让我认识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如今要考美学专业研究生,哲学是必须要看的,在看哲学过程中也逐渐加深了少年时对怀疑精神的理解。

顾颉刚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的怀疑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姑且不论。若说他所提到的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是中国哲学怀疑精神体现的话,那怀疑派(Skepticism)中的“极端怀疑论” 者皮罗“一切都可以怀疑”,奥古斯丁针对皮罗主义的“我怀疑,故我存在”,使主体性觉醒的笛卡儿普遍怀疑,认为“知觉之外一切不可知”的休谟“温和怀疑论”,被休谟从独断主义的迷梦中惊醒的康德更是首开批判哲学,此后西方哲学中的怀疑精神已是根深蒂固,精神和物质的较量,理性和非理性的鏖战,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从卢梭乃至近来对启蒙主义以及工业化的反思,则无不是西方怀疑精神的剑锋所指之处。

周国平曾说:“我还偏爱具有怀疑论倾向的哲学家,例如笛卡儿、休谟,因为他们教我对一切貌似客观的绝对真理体系怀着戒心。”不错的,笛卡儿和休谟已然成为怀疑精神的代名词。

笛卡儿生活的时代是新旧知识更迭的时代,他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那时经院哲学体系正在衰落,新的哲学体系的大厦尚未奠基,很需要有一个天才的任务来开创近代哲学,而这个人正是笛卡儿自己。

他把哲学重新建立在思维的问题上,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赖那些哪怕仅仅欺骗过我们一次的东西。”然而仅仅这样是不足以建立哲学的基本原理的,寻找无可置疑的真理需要对一切知识和观念都采取普遍怀疑的态度,所以笛卡儿说:“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

周围的世界、我们的身体和数学观念在笛卡尔看来都属于可疑之列。在一种普遍怀疑之中,笛卡尔肯定了怀疑唯一不能怀疑的是自身——怀疑自身、思想自身。笛卡尔认为“我在怀疑”之所以不能怀疑是因为我对“我在怀疑”的怀疑恰恰证实了我在怀疑的真实性,也就是说怀疑必然有一个怀疑者在怀疑,否则“我在怀疑”无法进行,由此笛卡尔得出结论“我思故我在”。其实在《论自由意志》一书中,奥古斯丁早就针对皮罗主义做出一个令怀疑者不能怀疑的有力论证“我怀疑故我存在”,这可以看作是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先声,只是两人的目的不同罢了。

笛卡尔忘了自己曾经以不知如何区别梦中的感觉和清醒的感觉为由来说明我们对身体的感觉是可疑的,其实在我看来,依照笛卡尔的逻辑,我们同样不能区分梦中的怀疑和清醒的怀疑。所谓“庄周梦蝶”,究竟是“庄周”在怀疑呢还是蝴蝶在怀疑?究竟是庄周在思呢还是蝴蝶在思? ^^

还有,笛卡尔所谓可能有个“邪恶的精灵”恶作剧般地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数学观念置于我们心灵之中,使之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依照笛卡尔的逻辑,“邪恶的精灵”同样也可以恶作剧般地把我们置于“我存在”的幻觉,使“我存在”成为我们思想的对象,而当我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存在时,一切烟消云散,星坠灯灭,人生如梦,呵呵。

再说休谟,应该说休谟首先是经验主义者,然后才是怀疑论者,作为经验主义者的休谟将经验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底,得出了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的结论。作为怀疑论者的休谟与古代的怀疑论者不同,古代的怀疑派认为,真正的怀疑应该是不断探究,不应该终结于某一个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休谟的怀疑论则是不彻底的“温和怀疑论”,他并没有因为感觉经验的来源悬而未决而对一切都表示怀疑,而是主张将认识的范围限定在经验的领域——知觉以内不怀疑,知觉以外一切不可知。

在这种情况下,休谟对因果关系、实体存在表示怀疑并明确否定笛卡尔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天赋观念”的存在。他说:“我们永远没有包含着任何能力或效能的任何印象,因而我们也没有任何能力的观念”。休谟将根深蒂固的传统神学和经院哲学明确地排除在知识范围之外。恩格斯曾经评论说:“休谟的怀疑论今天仍然是英国一切非宗教的哲学思想的形式。这种世界观的代表说,我们无法知道究竟有没有什么神存在,即使有的话,他也根本不可能和我们发生任何联系,因此我们在安排自己的实践活动的时候就应该假定什么神也没有。……这种怀疑论的实践完全重复着法国的唯物主义” 。

“凭休谟的怀疑论驳不倒的哲学家是那种不以合理性自居的哲学家,类如卢梭、叔本华和尼采。整个19世纪末20世纪到此为止的非理性发展,是休谟破坏经验主义的当然后果。” 罗素的评语休谟的确当之无愧。休谟的怀疑论不仅将唯理论哲学推到悬崖,同时也把经验主义自身发展至逻辑终结。当然,如同赵敦华教授所说:“休谟用印象和观念的区分克服以前的经验论者在经验来源问题上的矛盾。这一区分是以肯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经验之间的相似性为前提的。然而,休谟对因果关系的怀疑又否定了过去和未来的经验之间的相似性,这与他的经验论的根本前提相矛盾。”不过至此休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接下来的就要看康德了。

休谟的“温和怀疑论”跟笛卡儿的普遍怀疑相一致的地方在于,两者都有别于为怀疑而怀疑的古代极端怀疑论者。他们把怀疑当作追求确定知识的手段,一旦达到不容置疑的地步就会终止。用笛卡尔的话来说就是“只是要为自己寻找确信的理由,把浮土和沙子排除,以便找出岩石和粘土来。” 与笛卡尔怀疑数学观念不同,休谟肯定数学知识是唯一的知识。

总之,笛卡尔和休谟的怀疑都是以自身的立场为前提的,普遍怀疑也好,温和怀疑论也罢,都是为相应的哲学体系服务的。我们能够借鉴的是这种做学问的方法,用以找出适合自己的路,却不能阻止寻找其他路径的人在路上停止怀疑,那样的话是有悖真正的怀疑精神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