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评论】《遇见未知的自己》——“未知”变“已知”,谁来拯救小剧院话剧?

标签:
话剧遇见未知的自己评论小剧场欢子娱乐 |
分类: 听歌·读书·看电影 |
【话剧评论】《遇见未知的自己》——“未知”变“已知”,谁来拯救小剧院话剧?
■剧名:《遇见未知的自己》
■演出地点:北京风尚剧场(东城区文化馆)
■演出时间:2010年10月7日―10月24日(周四,五,六,日演出)
■出品:盟邦(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导演:黄凯
■编剧:霍许
■演员:陈星、李成、孙博、孔令美、任素汐、郝博、彭志超
■读家:欢子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在我看来一部好的话剧里的“未知”成分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两个字承担着所有抖包袱的重任,让观众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暴笑是小剧院话剧的命根子。
这已经是《遇见未知的自己》这部小剧院话剧的第二轮演出了,按常规来讲,能抗到第二轮演出的剧目通常都是呱呱叫的好剧,于是带着相当饱满的好奇心我来观看这部一直卖座的都市心灵剧,但却略带遗憾而归,同时也让我对小剧院的新兴话剧捏了一把汗,当小剧院的话剧成为当今的时尚新宠,谁又能保质保量地将它发扬光大?
这部戏里的核心人物沈飒是矛盾冲突的重点,作为都市白领的她同时背负着事业和家庭的负担。丈夫期待她为自己生育一个孩子,父母整天打架闹离婚,朋友天天求她介绍男朋友给自己,然而她自己却一心只想把事业做好。这个故事本身既通俗又深刻,确实能代表相当一部分的白领女青年,理论上来说如果能够深挖掘应该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但遗憾的是剧名里的“未知”两个字在剧情的不断发展中都衍变了“已知”,甚至在演出到后段时坐在我身后的哥们一直在探讨,“接下来沈飒该缓和父母关系了。”“恩,没错。等她再把她那朋友的关系缓和完这就该结束了,快到时间了,你看,我猜的没错!”
我之所以一直揪着剧名里的“未知”两字不放不但因为它是整部剧的卖点,同时也因为在我看来一部好的话剧里的“未知”成分实在是太重要了,这两个字承担着所有抖包袱的重任,让观众在毫无防备的状态下暴笑是小剧院话剧的命根子。就拿这部剧来说吧,整个剧本的情节变化似乎都早已被观众推算得一清二楚,于是只好在细节上下功夫,冷不丁地出现一些奇特的语言和画面确实能够达到“暴笑”的效果,比方说那个来回来去表演了三次人模仿宠物狗的情节,每回那个人在地上爬过去都能引发一阵莫名的笑声。但这笑声背后确实令人担忧,因为这笑声里搀杂了太多的嘲讽和讥笑。此时坐在我身后的哥们又深刻地总结说,“缺心眼吧!”
我在想,如果小剧场的话剧沦落到依靠恶搞来维持生存的话,那么它的活路也不长了。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小剧院话剧的辉煌史吧,从“麻花”系列话剧开始小剧场的新型话剧便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越来越多的80后观众涌入了剧院。与大剧院不同的是,小剧院话剧拥有更多的古灵精怪和共鸣,这共鸣也许并不与时下的主流思想一致,却能深刻地打动一部分群众的内心。于是小剧院也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作为80后人士,如果没能坐到小剧场看一出话剧的话,那么你就老土了。可小剧院的话剧毕竟不同于大剧院,它没有更优越的灯光、布景条件,有的只是一群年轻人火热的心。
但光有“火热的心”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个挑剔的观众我更多期待的是精良的制作和共鸣相结合。如果《遇见未知的自己》的能够在完全黑暗的环境里换景,能够让演员再把天津话修炼到位,能够变换出更丰富的场景布置……那么也许它还算是一部说得过去的话剧,即使它的包袱不够多,矛盾冲突不够明显,剧名里的“未知”二字只围着核心人物一个人团团转……但遗憾的是,这部剧最终还是在恶搞和粗糙中草草收场。我不希望看到小剧院的话剧就此走了下坡路,毕竟它曾经让我们在笑到抽筋时却还在深刻思考人生。但也许我的担忧是多余的,毕竟这部话剧依然相当卖座。只是我希望大家来看话剧的心态依然保持在寻找共鸣和找乐的基础上,而并非是单纯地观望恶搞到底有多搞的层面上。
(图片来自国际在线,那天欢子没带相机无法拍摄哈,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