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参禅三偈
标签:
佛学 |
苏轼曾经用三首庐山的游历诗,说明自己对人生体悟,前后共经过了三个层次。
一、迷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从迷到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三、悟境的纯熟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凈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轼,曾经用三首庐山的游历诗,
说明自己对人生体悟,
前后共经过了三个层次。
一、迷时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
横着看,是连绵不尽的山岭,
侧着看,却成了高耸的山峰,
从远近高低的不同处看山,山形各自都不同。
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自身仍在此山之中。
解析:
人存在主观的角度去观察现象,
其观点常常是片面的、主观的、表面的,
难以认清事物的全貌。
看一座山,站在不同的视点,
就会看到远近高低不同的山形。
看不清全貌,也是因为身在其中,
无法站在更高更远的视点。
视点有限,就像人心受妄念、
尘垢所蒙蔽而未能开悟。
二、从迷到悟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
庐山的烟雨和浙江的浪潮,如未曾看过,
心中似有千般遗憾不能化消。
等到有一天看尽了,
才发现甚么事也没有,庐山依旧迷蒙着烟雨,
浙江依旧卷涌着浪潮。
解析:
首联是未悟前的情景,烟雨和海潮的迷离翻腾,
如妄念翻动,未到尽头,千愁万念纠缠不休。
后联写悟后的境界,体会到「道无处不在」,
并不神秘,一切都很平常。
此时再看原来迷离翻腾的烟雨和海潮,
虽还是原来的烟雨江潮,但心中已觉平常无事。
三、悟境的纯熟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凈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译:
溪声就是佛的广长舌,
山色就是佛的清净法身。
清明的夜中,对听到的八万四千佛偈,
都有了明晰的了悟,来日我该如何向他人解说呢?
解析:
首联在说明大自然中的森罗万象,皆是佛性的显现,
道无处不在。山水虽是无情之物,无情却可说法。
一个悟道的人听见溪声,就好像是听到佛在说法;
看见山色,就好像看见佛的法身。
后联的解法,有人认为是在说明这种悟,
有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也有人认为这是作者慈悲心的表现,他开悟了,
心中急着向他人分享,所以在思量着该如何向别人诉说。
第二境已由迷转悟,为何还要有第三境?
自觉是不容易的,人要由迷到悟,已经非常的不容易。
而悟了之后,因为人固有的习性、惯性,所以有的时候,
会造成悟的退转、忘失。
必须历缘对境,在人生的种种处境中经过锻练,
这样的悟境,才能稳固、纯熟、不退转。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