蕊自幼有主见,现在也不例外,自己设定了大学的目标,决心蛮大的。
对她的这种个性,除非是走歪路,我们一般是用支持的姿态加以适当建议。
她目前压力很大,过着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考得不好时会“哭得很凶”。这个也算进步吧,她从小考试基本都是自我感觉良好:“还不错”、“还有很多很差的”......,根本不会因为考得不好落泪。
就我个人而言,希望她能上北京的学校,在京再找一些别的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就业技能。目前这只能是我的“个人理想”,木有机会向她表白。
想起蕊小学时问我:“我们班上一些同学的父母会去修改甚至帮他们写作文,你说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是爸爸妈妈的还是自己的?”所以,我不能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她,让她放弃自己的理想。
当孩子越来越大,父母的角色慢慢浓缩到“ATM机”一种角色,偶尔扮演心理咨询师。
她在身边时,过着与她斗智斗勇的快乐日子;她离家后,我逐渐稀释自己的角色,更多让她做主。
不久前某天,她分别给我和她爸爸发短信:“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拥有你们这种父母,不会给我太多的鸭梨儿。”
当然,在校考时我们肯定会提出建议,让她做几个备选方案。我想她自己也会考虑并认同的。
现在每天中午保持一个电话,彼此问问“吃饭了吗”、“赶紧吃饭”、“别饿着”。她这学期基本在大学食堂吃,很少定外卖,这也算是生活上的一个进步吧。
今天一朋友说起她在读初三的孩子,很反感现在的语文老师要求他们每篇作文首尾“点题”,说是为了考试时作文不跑题、拿高分,孩子说三毛等名家的作品不见得要在结尾点题。
该朋友认同老师的说法,希望孩子为了应试而妥协,我则很欣赏她女儿的这种“有主见”。没必要为了应试而放弃自己的思想,当然,要建议孩子别写反社会的主题。
“不要规定孩子考上什么大学,每一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考上好大学、重点大学,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重点大学、著名大学就那么几十所,而每年的考生有千万人,竞争非常激烈。更何况,能上哪所大学不但取决于高考成绩,还与报志愿是否科学合理有关系。“规定”孩子上哪所大学实在不是切合实际的做法。
不必让考生过早地关注招生院校和志愿填报。填报志愿,现在为时尚远,从不同渠道得来的信息,往往会干扰考生情绪,无助于学习。当然家长可以关注,但不用太早传递给考生。
不要让孩子填报家长的志愿,从中国考生目前的情况看,孩子独立确定志愿的很少很少。有一些是在父母的指导下完成,更多的是父母让报什么学校就报什么学校,或父母打草稿,孩子往正式表格上填。当然还有一些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讨论的,可是一旦意见相左,多半是孩子服从家长的安排。念书毕竟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无法代替,所在应该在这个问题上和孩子充分讨论、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
加载中,请稍候......